•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路演回放
  • 6:公司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信息披露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调查·市场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QFII
  • A7:基金·市场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让CPI实质性下降才是硬道理
  • 巩固调控成效争取最佳转型环境
  • 《基金法》修改应更多体现民意
  • 深圳放权:政府不再任命国企老总
  • 外论一瞥
  • 英国人瞅准了多边机制
  •  
    2011年2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观点·专栏
    让CPI实质性下降才是硬道理
    巩固调控成效争取最佳转型环境
    《基金法》修改应更多体现民意
    深圳放权:政府不再任命国企老总
    外论一瞥
    英国人瞅准了多边机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巩固调控成效争取最佳转型环境
    2011-02-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温建宁

      如果单纯考虑国内因素,节后物价大幅度上升的动因将减弱直至消失,通胀阶段性反复难改通胀预期逐渐减弱的现实,这为CPI逐渐回归均值、标准差减小创造了条件。如果2月CPI依然运行在5%之下,那就有理由断定,通胀快速上行时期结束,而对抗输入型通胀极有可能成为抗通胀升级版的政策着力点。

      温建宁

      央行上周五晚间再次动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年内第二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已到了19.5%历史高位的存款准备金率,对年初以来商业银行强烈的放贷冲动具有明显的抑制和约束作用,有助于对冲和回收春节期间货币供给过分充裕的现状,这既是央行货币实施流动性管理和货币政策稳健回归常态的重要表现形式,当然更是化解通胀快速上升、巩固通胀治理成效的一剂良药。

      笔者一个月前曾在本栏的《“危”“优”中的“机”“喜”》中预测,货币政策转型开始,后续将有数量和品质多种政策出台,时机和强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假设央行年度能容忍的准备金率高点在20%至22%,而非社会一般估计的25%,那么这次准备金率调整(以下简称调准)后,再以每次0.5%等额幅度提高,年内至少还有两次,至多有六次和去年持平。再假设年内通胀警戒线由3%调高至4%,若消除负利率差距为货币政策目标,则利率调节目标相应的就为4%,以目前一年期实际利率2.75%为参照,以每次加息0.25%等额幅度计,尚存五次加息可能性。考虑到央行会根据通胀实情和经济需要综合决策,调准和加息两种方式交替使用互为补充,或是最大的现实。因此,笔者以为,今年调准的次数或将减少,而加息的次数会增加。

      由春节后股市开市前宣告年内首次加息,到十天后再次公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笔者开年之初的这些判断三分之一已成真。央行货币政策转型确实“根据通胀实情和经济需要综合决策”,在具体方式选择上“调准和加息两种方式交替使用互为补充”基本成为事实。若从统计分析角度观察,央行两次“调准”的时间间隔相对呈统计规律分布。首次调准公告日距新年元旦间隔14天,二次调准距大年初一间隔15天,多出的那一天也许是因为元宵节的缘故。起始于去年十月的两次加息,其时间间隔有67天,比较长,而最近两次加息间隔只有55天,显然已大大缩短,反映出央行对加息已由审慎转为果断。

      其实,央行新年前后连续通过调准、加息等数量和价格手段控制货币总量,一定程度从根本上改变了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看国家统计局2月15日发布的今年1月经济数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远低于事前市场各方普遍预期的“超五望六”的预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抑制通货膨胀的政府努力,经过时间迟滞之后渐渐开始显现出显著的高位趋稳态势,这打消了资本市场对CPI数据可能再度攀升的过度担忧情绪,备受鼓舞的投资力量随之大幅度出击,沪指遂与情人节开启了冲击三千的“玫瑰战役”。依据1月相对较好的经济数据,抑通胀控物价的各种政策努力初见成效,局面大为改善,笔者以为,央行似不必急于缩短间隔来“调准”。

      但是,通胀依然处在相对高位,CPI弹性波动的张力依然存在,抑制通胀关系着物价稳定大事,将是长期而又艰巨的重任。当然,由于政策到位、各方协力,最终CPI比上月只是上升了6.521%尚处可控范围,奠定了节后稳定物价政治追求一个良好开头。CPI连续两个月徘徊在5%以下,但绝对不可忽视行政干预作出的贡献,人们一直担心成本高昂的行政干预一旦放松或不可持续,CPI将报复性强力反弹。事实上,这种顾虑并没有完全消除。温家宝总理新春在地方考察之际提出“今年我们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是稳定物价”,无疑,要实现这个目标,央行还需继续努力巩固调控成果。

      同时,如果单纯考虑国内因素,节后物价大幅度上升的动因将减弱直至消失,通胀阶段性反复难改通胀预期逐渐减弱的现实,这为CPI逐渐回归均值、标准差减小创造了条件。据此设想预见一种较好的结果,那就是通胀可能开始步入回落期,对社会造成的各种危害趋于收敛,人们疯狂寻求资产保值的抢购风潮结束,分享资产泡沫的投机活动暂停,房地产价格缺失“杠杆”条件而失去上涨支持,那么实体经济将会迎来复苏发展的契机。当然,这样的可能性,尚需经过今年全年的时间来验证。

      最后,由于内生性成本上升因素受到货币条件的抑制,对抗输入型通胀极有可能成为抗通胀升级版的政策着力点。就在调准政策出台的前一天,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2010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检测报告》,以官方统计估算的形式,首次披露了“热钱”净流入数额:2010年为355亿美元,同比2009年增幅超过两成,占外汇贮备增量的7.6%。虽然数据不及2004年768亿美元的一半,但在人民币进入中长期加息通道后,会持续不断释放加息利差,这将对热钱形成无风险套利的吸引力。可以预见,只要有产生足够的套利空间,虎视眈眈的热钱会无孔不入,热钱违规流入未成“气候”到成规模集中流入,也许用的时间不会太久。由此推断,输入型通胀博弈或将逐渐代替内生性通胀管理,成为抑制通胀过程中最为复杂的段落。笔者以为,未雨绸缪,方显智慧。正因为如此,央行才会紧跟外汇管理局检测报告,超前出手启动年内二度调准,这不仅是为了回收大约3500亿流动性的需要,也是为了联合宣示对抗热钱“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准备好了”。

      笔者曾据12月CPI 4.6%的数据推断“短期内通胀阶段性控制的可能性大增”,现在看来过去的可能性有转变为现实性的必然逻辑。如果再连续观察一个月,等到2月CPI数据出来,要是依然运行在5%之下,介于4.6%至4.9%之间,笔者以为那就有理由断定,通胀快速上行时期结束,通胀上升的预期将会改变,有利于促使经济发展的宝贵时期或将到来。这是“高增长、低通胀”经济转型阶段所需的最好内外环境。

      通胀趋缓,物价稳定,既是国民经济之福,也是资本市场之福。

      (作者系上海金融学院公共经济管理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