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路演回放
  • 6:公司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信息披露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调查·市场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QFII
  • A7:基金·市场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让CPI实质性下降才是硬道理
  • 巩固调控成效争取最佳转型环境
  • 《基金法》修改应更多体现民意
  • 深圳放权:政府不再任命国企老总
  • 外论一瞥
  • 英国人瞅准了多边机制
  •  
    2011年2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观点·专栏
    让CPI实质性下降才是硬道理
    巩固调控成效争取最佳转型环境
    《基金法》修改应更多体现民意
    深圳放权:政府不再任命国企老总
    外论一瞥
    英国人瞅准了多边机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让CPI实质性下降才是硬道理
    2011-02-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满平

      刘满平

      国家统计局2月15日公布经调整CPI、PPI权重后的2011年1月数据,引起社会各方尤其是学界的诸多评论。面对争议,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新的CPI统计权重方案符合最新消费结构的实际情况,只会更客观全面地反映消费和物价变化,不会存在拉低CPI的情况。而且采用新的权重计算的1月CPI与以前旧的权重所计算出来的数据相差不大。

      对于统计局此次CPI权重调整,笔者认为合情合理,因为之前CPI权重构成不合理,食品类比重过高、居住类比重过低,不但与居民实际生活和消费相背离,而且可能会误导政策。而从调整间隔时间段来看,我国CPI指标权数每5年调整一次,今年刚好是CPI指标调整的一年。

      既然是“合情合理”事情,为何仍争议不断呢?笔者认为,原因可能在调整的时间窗口选择、信息公布不够全面和透明等方面。

      去年12月CPI同比上涨4.6后,各界纷纷预测今年1月CPI同比可能会超过5%,有关部门也将“控物价”放在显著位置,不断出台收紧货币信贷、保证生产供应等措施,前一段时间提高准备金率和利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今调整后的CPI低于预期,不能不让人产生CPI被故意拉低的疑问。此次调整还面临着特殊情况:物价正处高位时期,主要是因为受气候因素影响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造成的。相对于食品价格来说,由于“新国八条”和房产税试点的陆续推出,房价上涨趋缓,此时将涨幅较大的食品类权重降低,结果就会使新CPI数据对物价上涨相对不敏感。此次调整方案只是公布权重的调整比例,但调整前后CPI中每一项的具体权数,始终不见披露,这依然不利于形成清晰的预期。

      不过,总体上看新方案体现了统计局在积极消除统计数据失真上所做出的努力。不管是4.9%还是外界所预测的5%以上,背后所反映的趋势是一致的,那就是目前国内通胀仍存,从同比数据看,1月CPI涨幅比上月扩大了0.3个百分点;环比看,1%的涨幅,创去年2月以来月度第三高位。

      从目前趋势而论,未来通胀压力仍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

      首先,货币流动性过于宽裕的局面不会改变,减缓还需要一定时间。在金融危机期间,为刺激经济发展,我国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上马了很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中很多属于中长期项目,为确保这些项目不至成为“烂尾”工程,也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势头,仍然需要大量后续资金。而且,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个地方通过增加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欲望依旧强烈,并都设定了较高的增长目标,这就决定了今年货币供应量不会也不能大幅度降低。更何况目前市场货币存量仍然较大,仅靠几次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利率的提高难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次,今年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态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去年受自然灾害和俄罗斯等国发布小麦出口禁令等的影响,国际粮价飙升,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7个月上涨。国内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达到7.2%,推动整个CPI上涨3.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68.2%,今年国际粮食市场求大于供的局面不会改变,国际粮食市场仍然存在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而国内,目前我国华北和黄淮等地正遭遇数十年来罕见的旱情,粮食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一些地方出现忽视农业、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这些因素决定了今年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可能性较大。据统计,今年1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达231点,创历史新高,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称国际食品价格已涨至“危险程度”;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10.0%,环比上涨6.2%,“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环比上涨7.3%。

      再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使得全球通胀压力增加,国内输入性通胀因素日益增强。在美欧日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下,国际大宗商品需求急增,价格也在狂飙:全球粮价在未来几个月将继续上扬;纽约油价突破每桶90美元,伦敦油价更突破100美元;以黄金为代表的贵金属价格同样节节攀升等等。这种现象不仅使得全球经济在逐步复苏的同时还面临着新一轮通胀的风险,还使得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输入性通胀因素日益增强。

      总之,对于当前通胀压力增大的趋势,调整前或调整后所计算出来的CPI都能反映出来,因此笔者以为,目前关注的重点不应是调整方案所带来的预期落差问题,而是要透过CPI背后的数据和权重来对症下药,摸清通胀根源,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措施真正缓解通胀压力,减弱民众的通胀预期,让实际的CPI水平下降,这才是真正的要义所在。

      (作者系中国经济学会理事,宏观经济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