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期货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首家银行年报出炉深发展净利润同比增加24.91%
  • 再融资方案遭质疑 民生银行拟修订“妥协”
  • 中资券商筹备进军香港衍生品发行市场
  • 公 告
  • 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任职声明
  • 银行板块低迷太久
    券商研究员无奈转向
  • 坚称“无并购计划” 国浩再度增持东亚银行
  • 信贷投放趋紧
    商业银行转攻中小企业
  •  
    2011年2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市场·机构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市场·机构
    首家银行年报出炉深发展净利润同比增加24.91%
    再融资方案遭质疑 民生银行拟修订“妥协”
    中资券商筹备进军香港衍生品发行市场
    公 告
    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任职声明
    银行板块低迷太久
    券商研究员无奈转向
    坚称“无并购计划” 国浩再度增持东亚银行
    信贷投放趋紧
    商业银行转攻中小企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资券商筹备进军香港衍生品发行市场
    2011-02-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时娜 ○编辑 朱绍勇

      ⊙记者 时娜 ○编辑 朱绍勇

      

      中资券商海外扩张继续向前推进,招商证券(香港)、海通国际等筹建衍生产品部,加入由外资行主导的香港窝轮及牛熊证发行大军。在将香港的业务做大做强的同时,中资券商新的海外扩张征程正全面展开。

      拟在港发行窝轮牛熊证

      近年来,香港的衍生品市场日益活跃,窝轮(认股权证)和牛熊证成交屡创新高,占大市总成交额的比重也日益提高,根据瑞信的数据,2011年1月窝轮及牛熊证占大市成交比例从去年第四季的25.4%进一步增至27.3%。

      港交所的资料显示,当前香港共有22家窝轮发行商,除了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国际和中银香港,其余全为外资行。衍生品市场的持续升温使得中资券商不再甘心仅作窝轮和牛熊证的“买方”,进军发行市场的想法日益强烈。

      “我们公司近两年来一直在研究窝轮及牛熊证等衍生产品,目前该部门大的框架已经搭建好,人员已基本到位,但何时发行相关产品还要等拿到相关牌照以及市场环境成熟以后。”招商证券(香港)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温天纳表示。

      据了解,同样也在筹备进军衍生品发行市场的还有海通国际,该公司新成立的衍生产品部已经聘请部门主管,其他员工正在招聘中。“相信今年中资券商在衍生产品发行市场都将有一个大的突破。”温天纳认为。

      中资券商渐成重要一极

      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中资券商在本土发展的同时,也跟随走出去的企业将业务向全球拓展。当前,内地14家券商及5家国有商业银行,都已在桥头堡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他们或直接布点,或与国际大行联手,或收购境外证券公司,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目前已在经纪、投行及资产管理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长足发展。

      经纪业务方面,随着中资股比重的增大以及内地投资者的增加,中资券商所代理的交易额大幅上升,除了稳居成交量前14名的中银国际,越来越多的中资券商跻身B类行列(成交量排名第15到65)。

      投行业务方面,近年来,外资投行完全垄断的局面被打破,中资券商已全面介入香港IPO项目。“现在香港的IPO项目外资和中资市场占有比例为7/3或者是8/2,从趋势发展增长点来讲,我觉得在未来的十年,可能是未来几年,有机会慢慢变成平分天下的情况。”温天纳表示。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资券商拿到“9号牌”(就资产管理提供意见),中资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也发展起来。目前,中金公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中信国际、中银国际与英国保诚合资的中银保诚等,均在港发行了公募基金。

      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中资券商,已逐渐成长为香港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极,为全球所瞩目。

      海外扩张征程全面展开

      但中资券商的目光显然不限于此,香港只是其国际化进程的第一站。在将香港的业务做大做强的同时,一些中资券商新的海外扩张征程已经展开。

      早在1995年成立时就把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世界级投资银行”的中国首家合资投行中金公司,在香港发展10年之后,2007年将网点开到了华尔街,并取得了美国金融业监管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颁发的牌照,成为在冲出香港桥头堡,第一个把生意做到大洋彼岸的中资券商。紧接着2008年,中金公司又在亚洲的另一个金融中心新加坡设立了分公司。

      已于2010年7月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的国泰君安的香港分公司国泰君安国际,则将业务做到了全球。据其总裁阎峰介绍,国泰君安(香港)目前已初步建成全球“一站式”交易平台,可提供包括美股、中国台湾、日本、加拿大等全球25个市场的网上交易服务,欧洲股票市场网上交易也即将开通。公司的投行业务的服务对象也开始从纯内地公司向海外公司拓展,首家在港上市的德国公司星亮控股,就是国泰君安香港做的保荐人。此外,公司直接管理的10只基金中,有6只是日本的基金。

      “可以看到,在业务向全球拓展的同时,中资券商的名称也越来越‘国际化’。中信证券(香港)更名为中信证券国际之后,国泰君安(香港)、海通(香港)也相继将其旗下的上市公司更名为‘国泰君安国际’、‘海通国际’。”温天纳指出,“其‘野心’昭然若揭:中资券商的目标是全球。2011年,它们的海外扩张征程将会陆续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