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两会前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人物
  • 11:公司·融资
  • 12:广告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信息披露
  • A4:市场·期货
  • A5:市场·机构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动向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更包容 更审慎
  • 治理混合型通胀理该多种政策并用
  • 淡水河谷收入三分之一来自中国
  • 新职能定位三大原则与实现路径
  • 对决在威斯康星
  • 中国背不动“第一能源消费国”
  •  
    2011年3月1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更包容 更审慎
    治理混合型通胀理该多种政策并用
    淡水河谷收入三分之一来自中国
    新职能定位三大原则与实现路径
    对决在威斯康星
    中国背不动“第一能源消费国”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职能定位三大原则与实现路径
    2011-03-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左晓蕾

      ——SDR的国际货币功能重新定位探讨之四

      ⊙左晓蕾

      

      为了改革后的SDR能承担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同时具备极大可行性,SDR重新定位须基于三大原则:第一,改变现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缺陷,遏制美元本位带来的既是主权货币又是国际储备货币之间的巨大利益冲突;第二,充分发挥SDR原有功能的优势;第三,避免SDR原有功能劣势。实现这三大原则,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改革路径。

      首先,推动SDR作为各国汇率的“锚”。SDR稳定性是SDR成为各国货币的“锚”的最大优势。

      1995年至2011年1月,SDR的变化在1.2至1.65美元之间。换句话说,在16年区间内,SDR变化幅度在0.45美元之间,年度之间的波动在0.2美元之间。而仅在2005年至2007年之间,美元指数就下跌超过30%。去年10至11月的全球干预汇率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晃动”了美元本位,事实上就是一次“脱锚”行动。因为全球美元本位“缺陷”对各国的负面影响已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各国货币不约而同地寻求保护性自我稳定。这个“干预区间”成为事实上的“锚”, 而SDR的稳定性应该可以容易被国际社会接受为汇率的“锚”。

      SDR作为各国汇率的“锚”,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通过现在的SDR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到SDR与各国货币的兑换率。比如,最近的兑换率显示1SDR=1.55814美元;1SDR=10.2496元人民币,等等,各国货币围绕SDR变化,以SDR为基准来计算交叉汇率的基础设施已经逐渐完善,具备了可操作的技术条件。

      其次,强化SDR的商品定价标的职能。前面提到的很多国际公约都使用特别提款权作为标准货币,主要因为SDR的稳定性。SDR的价值是透过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最大的4种自由兑换货币组成,这些兑换率的计算是SDR成份货币的指数结果,由于各成分货币之间的变动是相对的,所以SDR的稳定性非常强。

      以国际油价为例。2007年至2008年,油价从70美元左右上涨到最高147美元,但SDR仅变化了0.15美元,从1SDR=1.5上升到1.65美元左右,如果2007年中油价75美元一桶,1SDR=1.5美元,油价为50SDR,2008年中油价是89SDR,涨幅78%,比美元计价的油价涨幅低了超过22%。

      SDR对各国货币汇率计算已有比较系统的记录,已是在国际长途电话结算、国际航运、国际邮政的费率、赔偿等方面的计价标准。说明以SDR直接定价贸易和服务价格应该可以操作。

      第三,设计与SDR定价相适应的支付方式。当前用SDR直接支付不具备可操作性。在SDR的份额机制下,SDR本身的规模受到限制,如果用SDR支付,国际贸易可能受到SDR份额不能简单扩大的制约。

      支付方式可以从两方面去探索。第一种,由贸易双方决定结算货币。一般原则以进口方的货币结算,新兴市场国家可选择更强势的硬通货作为结算货币。按照SDR与各货币之间的汇率作为交叉汇率计算的媒介,可换算出由SDR定价的以任何货币价格表示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第二种,用SDR的货币篮子作为支付方式。按照SDR的货币的结构和比重,计算出各货币在应支付规模中的数量,SDR一篮子货币按比例实施支付功能。

      不论是哪种支付方式,美元始终是最主要的支付货币,不会影响美元作为主要贸易支付货币的格局。

      因为全球各国的经济发展差异非常大,笔者认为,根本不存在能调整全球经济平稳增长的“统一”的政策。所以,在SDR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新职能定位中,不应被赋予国际经济的政策调节功能,而应通过合适的定位,把具有主权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双重功能的货币政策调整的功能和范围,约束在各自的国界之内,这才能确保SDR的新定位的成功。

      至于SDR在发行方面的限制,如果经过改革,各主要储备货币在SDR汇率定价和商品定价功能的主导下,发行满足实现国际贸易的支付功能和正常投资活动需要的规模的货币,国际货币也就不存在主动调节经济的政策功能,SDR也就不必进行更大规模的份额扩张,也不必具备主权货币那样的印钞票功能。这对于全球控制通货膨胀非常重要。

      如果全球商品不用美元定价,汇率不与美元挂钩,对价格波动,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会减少。即便美国为拯救本国经济过多发行美元,但因为美元不再是国际商品定价货币,国际商品价格就不会随着美元贬升大起大落,全球就能有效避免由原材料价格上升引发的通货膨胀。如果按照新版SDR支付方式,全球会相应减少外汇纯粹炒卖和过度投机的规模,也相应降低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巨大的泡沫的负外部效应,达成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目的。

      (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