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犹存不可放松
⊙沈建光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昨日发布了2月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2月PMI指数继续回落至52.2%,比上个月下滑0.7个百分点,环比降幅有所收窄。同日,2月汇丰PMI指数也由1月的54.5%下降至51.7%,创下七个月的新低。笔者认为,官方与民间PMI数据同时下滑,主要应该是受国内收紧的信贷政策、节后各地频现的“用工荒”,以及春节季节性因素的共同影响。而PMI数据高于50%,表明经济仍然处于扩张阶段。
再从分项指数来看,2月生产指数环比回落1.5个百分点,达到53.8%。其中,除东部下降4.1%以外,中、西部分别上涨3.2%、4%,显示了刘易斯拐点过后,用工荒导致产业转移现象较为突出。新订单指数回落了0.6个百分点,达到54.3%。其中,钢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位于显著扩张区间,显示春节过后制造业生产正在启动。由此看来,如果抛开季节性因素,预计1、2月投资依然稳健,同比增速或将达到24%;消费也依然强劲,同比增速或将达到19%。工业生产则更加旺盛,同比增速或将达到19%。
2月购进价格指数继续处于上行通道,并再次超过70%,这又显示了较大的通胀压力。其中,除生活消费品类企业受行政干预,购进价格指数相对略低以外,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和生产用制成品购进价格指数均超过70%。购进价格指数再创高位,显然是受国际粮油价格走高、国内民工荒带动工资上涨、国内干旱造成粮食减产预期等诸多因素的推动。而如果对比上一轮通胀周期(2007年至2008年期间),笔者的判断是,当前国内流动性更为旺盛,资产泡沫似并不逊于当年,劳动力和资源产品价格也都面临上涨趋势,通胀形势可谓更加严峻。以此观之,笔者估计,未来几个月,通胀压力可能将继续增加。或许2月通胀正重启升势,CPI将达到4.8%至5.2%左右,3月CPI或将更高。
2月进口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均有上升。其中,进口指数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达到53.9%。表明国内需求依然强劲,在出现了刘易斯拐点后,国内工资水平步入了上升通道,带动需求持续增长。另外,新出口订单指数扭转了1月大幅下滑的局面,略升0.2个百分点至50.9%,这显示海外经济转好而带来的未来订单增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原材料与能源、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两项指数显著高于50%,再次凸现出国际大宗商品上涨可能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由于春节因素,预计2月进出口增速及贸易顺差可能大幅回落,出口也许回落更多,这当然减缓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综上所述,尽管PMI正呈逐月回落之势,但由于其回落速度比较温和、并且高于50%,可以认定现在经济仍然处于扩张阶段。考虑到未来严峻的通胀形势,预计短期内货币收紧政策不会放缓。值得肯定的是,年后再度加息、去年以来八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以及决策层反复强调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等,都显现了政府对抗通胀的决心。眼下的经济演变态势证明,无论如何不应低估通胀压力和政府抗通胀的决心。
预计本月还将继续上调法定准备金率,上半年或许还有两次加息,下一次加息可能在4月。(作者系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