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两会特别报道
  • 7:两会特别报道
  • 8:观点·专栏
  • 9:市场
  • 10:公司
  • 11:市场趋势
  • 12:开市大吉
  • 13: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4:圆桌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私募
  • A7:基金·公司巡礼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版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对话
  • 聚焦基金业的“新面孔”
  • 新基金公司的突围之路
  • 基金公司换帅 效果还看长期
  • 行业新兵的“非主流宣言”
  •  
    2011年3月7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聚焦基金业的“新面孔”
    新基金公司的突围之路
    基金公司换帅 效果还看长期
    行业新兵的“非主流宣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聚焦基金业的“新面孔”
    2011-03-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丁宁 郭素
      漫画 高晓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生代”的持续发展为基金行业提供了新鲜血液,新人、新公司、新业务的不断亮相也让这个年轻的行业充满了成长的“可能性”。

      十二年一轮回。刚过完“本命年”的公募基金业正处在市场化改革加速的“生长发育期”,本期《基金周刊》聚焦行业内的“新面孔”,关注其伴生于行业转型所展现的特有表情。

      ⊙本报记者 丁宁 郭素

      “80后”新基金经理:聚光灯下的“小生”

      2007年公募基金数量的迅速扩容加上如今基金公司对于新发产品日渐上升的“冲动”,使得行业内人才竞争加剧,一批80后基金经理开始走到前台直接面对投资者与市场。

      成胜,业内新近成为基金经理的80后。资料显示,其07年5月加入银河基金,历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等职务,2010年9月起任银河行业优选基金经理。

      去年,成胜与陈欣共同管理的银河行业优选基金,以超过30%的收益率排名当年偏股型基金第二名,一战成名。

      谈及角色转换之下的心态有何不同,成胜坦言,最大的感触就是个人能力的有限,在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上有局限性,经验也不是足够丰富,因此在市场热点快速轮换的背景下,很难面面俱到;另一方面,职位更换后,在看问题的角度、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具体操作方式和时点的选择、股票流动性的考虑等方面都有了不小的变化,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尽管年轻,80后基金经理肩上的担子却并不轻。万家稳健增利债券基金经理邹昱告诉记者,与当初做基金经理助理相比,“转正”前后最大的区别是压力大了。人们印象中基金经理形象光鲜,邹昱则不以为然:“几乎每天都要看排名,要做很多分析,必须有个清楚的逻辑和结论;还要时刻关注市场走势,期望能发现好的投资机会或避过较大风险。市场不可能和你的判断完全一致,这时就多少有点沮丧,再看到相对排名的下滑,压力自然就大了。”

      不过,邹昱话锋一转:“压力虽然大,但就我自己来说,多数都是自己给的压力,因为总想做到更好。公司的工作环境和文化都不错,比较宽松,适合投资管理。”

      邹昱掌管万家货币一年有余,接手万家稳健半年之久,前者2010年同类业绩排名第一,后者挺进同类排名前20。记者如今见到这位书卷气浓重的基金经理时,经过一番历练,充满激情的邹昱渐渐有了细微变化,起初单纯的激情无形中平添了几份冷静和思考。

      邹昱表示,尽管压力大,但却是喜欢这个工作。“工作性质和我个人性格和兴趣爱好都很一致”。邹昱认为,做好投资最重要的就是知错就改,不要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其次是要抓住最关键的逻辑,这两点和其自身比较务实和直率的性格很契合。“有时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现在来看也能做好的工作”。

      有统计称,在已披露出生年月的235名现任基金经理中,共有14人属于80后。80后基金经理的集体亮相是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侧写,某种意义上,这成就了其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梦想。然而,每有年轻的基金经理进入公众视野,总会引来种种争议,“能否胜任”是公众对于年轻“舵手”最为普遍而又理所当然的疑问。这批从争议中走上台来的人是否能演出一场好戏,依旧有待时间的检验。

      

      “60后”新基金公司:一场人的战争

      去年7月,证监会一纸批文宣告了断档两年之后,新基金公司成立重新开闸。7月20日,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在上海成立;当年10月,浙商基金在杭州成立;平安大华也紧随其后,于今年1月7日在深圳注册成立,由此,去年以来已有3家新公司成立。

      资产管理行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人”。事实上,为了在日益多元和激烈的竞争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新近成立的后起之秀们都在着眼于打造以投研团队为核心的竞争力。

      “双核团队”是纽银基金致力打造的投研队伍“阵形”,以保证自身产品的业绩稳定。纽银基金总经理胡斌介绍道,所谓“双核”,即是采用“量化团队”加“基本面团队”相结合的投研组合叠加模式。量化团队主要是有选择地优化吸收海外先进投资方法、经验、新式投资工具,在投资策略上着重解决股票池构建、大类行业配置模型,给基本面投资提供框架性建议及流程控制;基本面团队着重解决个股精选的问题。

      胡斌表示:“我们相信,未来双核团队的投资管理会越来越成熟,不断复制成功的经验并经受市场的考验。”

      浙商基金成立之初提出“不只是专家,更是管家”的市场经营理念,总经理周一烽对记者说,这是想让浙商基金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已作为一个资产管理领域服务性机构的定位,以及受托人、管理人的形象。“这是我们浙商基金经营的核心目标,也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方向”。

      周一烽表示,要成为“专家”,我想浙商基金的着力点会放在投研团队的打造上。投资的驱动力在于研究,而研究的好坏要靠团队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内部的流程控制和质量控制,二是对外部研究支持系统的组织、管理能力。

      “目前,我们通过引进和招聘,也己形成了一支分别来自老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的投研团队,以及金融工程小组,并通过近两年的全流程模拟运行,完成了公司投资管理、交易和风控系统的功能、压力测试”。

      相较于前两家,平安大华可谓更加“财大气粗”。平安大华注册资本为3亿元人民币,是目前中国内地基金业注册资本金最高的基金公司。“基金公司注册资本金雄厚,一方面体现了股东的实力与信心,另一方面也为基金公司抵御风险、拓展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持。”公司老总李克难表示。

      在投研团队的打造方面,平安大华也不甘人后。李克难介绍说,平安大华已经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战斗力强,凝聚力强的团队。整个公司现在有40多人,投研人员平均从业年限超过9年,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平安大华投资总监颜正华,曾任华夏回报、华夏回报二号的基金经理。在他管理期间,华夏回报及华夏回报二号获得同类型基金两年期回报率第一名,名列同期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前十名。

      正如浙商基金总经理周一烽所说:“行业在经历了07年的超常增长后,近几年来进入了一个更具竞争性和市场化的环境,新公司在团队建设、渠道拓展等方面都面临着与前60家公司起步期不曾遇到的多元化竞争格局。”而新公司在“生下来”之后如何“活下去”,则是考验这些“新生儿”乃至整个行业发展的生存难题。

      

      “2.0版”新业务:蓝海彼端的希望

      在经历了12年的迅猛扩张之后,公募基金的传统领域变成充满竞争的“红海”:趋同的营销战略,同质化的基金产品,使得有限的基金市场过度拥挤,以市场份额为目标的客户争夺战越演越烈。

      为了获取生存空间,基金公司尝试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开拓新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跳出“红海”竞争思维,驶向“蓝海”,俨然已经成为区别于以往旧版本行业竞争格局的发展新趋势。

      目前,多数中型规模的基金公司已经将非公募业务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专户、企业年金、社保、投资顾问……全面开花。

      “今天或许很多人会讲,基金公司开展非公募业务多数是在‘赔本赚吆喝’”。上海一合资基金公司总经理坦言,“我们乐意用当前公募基金管理上获得的利润来滋养非公募业务。10年后再回过头来看,就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厚积薄发。10年后,我敢断言,当前看似已定的基金业竞争格局可能完全被颠覆。”

      多点开花并非只是老基金公司的专利。纽银基金总经理胡斌表示,公司在2011年业务条线的规划是“公募、专户、QFII”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一方面是因为中外方股东在金融领域累积的管理优势和目标客户优势,另一方面是市场竞争态势促使我们必须要未雨绸缪地打造综合优势。

      除了产品属性的拓展,基金公司还在着力外延自身的地区影响力,国际化战略便是题中之意。去年7月,由大成基金香港子公司(大成国际)担任管理人的大成中证中国内地消费ETF在港交所上市,该基金是内地基金公司在香港的子公司推出的首只公募产品。

      大成基金总经理王颢认为,在海外市场推出公募产品只是一小步,中资资产管理机构要有更加广阔的发展视野。一流资产管理机构至少具备这样的特征:一是在国内资产管理行业居于领军地位;二是对海外投资者有一定的影响力,具备与外资大行在国内市场直接竞争的实力。

      “这个目标很难,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也有耐心,通过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实现这个目标。”王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