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素
新鲜血液不断注入,基金行业的版图正在发生变化。2010年以来,钮银梅隆西部基金、浙商基金、平安大华基金相继成立,此外还有部分“准基金公司”正排队等候入场。然而,新基金公司在起步阶段却并未顺风顺水,在各方压力中,如何成功突围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前进路上障碍重重
查阅数据看出,2010年度基金行业前十大公司管理资产占据行业总规模的46.94%,可谓稳坐半壁江山。余下约50家公司争相抢后从剩下的市场份额中“多分一杯羹”,当新基金公司成立,呈现在其面前的已是一片烽火连天的纷乱战况。
“目前基金公司面临僧多粥少的尴尬,而新公司又没有过往业绩支撑,谈不上品牌吸引力,市场开拓、人才储备等问题接连而来,他们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一位基金公司的市场人员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在这位人士看来,由于没有过往业绩、还未形成品牌吸引力,直接导致新基金公司在市场开拓方面陷入被动。“目前基金产品发行提速,大量产品加速涌入市场,我们这些中生代的基金都为发行焦头烂额,可以猜想新基金公司的销售方面有多么不容易了”。
该人士解释道,目前银行渠道越来越重视基金业绩,在产品代销时会优先考虑有良好业绩及品牌的产品,其他产品再为剩下的资源拼个你死我活;而普通投资者对基金过往业绩更加关注,优良的过往业绩,或者品牌足够好,对投资者才有吸引力。
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是困扰新基金公司的又一问题。作为基金公司的核心资源,优秀人才却一向是稀缺品,目前基金行业的人才争夺战已近白热化,尤以投研人员、基金经理等高端人才为主。
“作为新基金公司,其财务状况还不足以和高薪酬的老基金公司抗衡,如果采取高薪策略无疑会加剧公司运营负担。如果是内部培养,新基金公司怕又承受不起这个时间成本。无论是高薪挖角还是内部培养,新基金公司的队伍建设必然会是一个磨合与渐进的过程。”沪上一基金公司的管理层人员向记者表示。
抓业绩淡规模的突围策略
逆境突围的成功在于新基金公司自身的策略定位与自救的努力。作为开闸后成立的第一家基金公司,钮银基金在募集第一只产品纽银策略优选时,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取得了10亿元左右的募集规模。
“成立之后首发股票型基金,虽然规模可能会小一些,但对一家新公司来说有两点最重要,第一是业绩,第二是品牌。”纽银基金总经理此前表示,将坚守业绩与品牌这两条新基金公司的生命线。
同样作为行业新人的浙商基金,从其高管人员配备上也可以看出对业绩及投研的重视,总经理周一烽先生曾在大成基金担任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其带领的投资团队屡获殊荣。此外,在周一烽看来,先做好公司的规范制度和风险控制,比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更重要。“总的来说,就是先要把行业规范做好,否则如果盲目追求规模,很容易在风险控制方面产生麻烦”。
而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部分新公司似乎不惜血本。据悉,目前纽银梅隆基金拥有员工近50人,其中投研团队10余人,分为基本面组和量化组,基本面团队平均从业年限7年,包括从华宝兴业基金挖来的明星基金经理闫旭,而量化团队则汇聚了不少有过华尔街从业经验的海归人士。
“目前国内基金业与国外相比,在管理资产规模占比上、资产管理公司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新基金公司起步固然艰难,但无疑将为基金市场增添新的活力,从长期来说必然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前述基金公司管理层人员向记者表述了对行业及新基金公司发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