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价值
  • 12:理财一周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冷静评估收入差距
  • 国美变局:制度让位权力?
  • 巴菲特的话何必句句当真
  • 业绩再糟糕 管理费一分不少
  • 国企该如何提升对国民的利益回报
  • 为什么此轮国际油价涨势更值得警惕
  •  
    2011年3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观点·专栏
    冷静评估收入差距
    国美变局:制度让位权力?
    巴菲特的话何必句句当真
    业绩再糟糕 管理费一分不少
    国企该如何提升对国民的利益回报
    为什么此轮国际油价涨势更值得警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美变局:制度让位权力?
    2011-03-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谭浩俊

      ⊙谭浩俊

      

      坊间流传甚广的小道消息终于被证实,国美董事长陈晓果然出局,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接任,并担任非执行董事。

      没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制度和规范,就不可能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和方法,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虽然国美在市场营销、业务拓展等方面有了现代企业制度的雏形,有了一定的市场经济影子,但由于在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决策程序等方面仍满足于家族制模式,因此,注定不可能完全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去实施。而陈晓想要以真正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在国美行使权力、完成使命,结果只有一个——走人。

      实践也充分证明,尽管作为第二大股东的贝恩公司曾全力支持陈晓,但作为创始人的黄光裕及其家族,毫无疑问占有更大优势,具有更强的博弈能力。他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将权力交给贝恩公司及其代言人陈晓,而陈晓更没有可能转而成为黄光裕家族的代言人。所以,如果陈晓继续以国美董事长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掌管着国美事务,那么,国美总有一天会彻底分裂,这可是包括贝恩、陈晓等在内都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此时陈晓选择离开,或许是眼下再好不过的结果了。

      问题在于,陈晓离开国美,并非出于企业的需要和制度使然,而是权力和利益博弈的结果,这就值得反思了。

      利益最大化是资本的最高追求,也是资本的最主要目标。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对利益的追逐,必须建立在规则的框架之内。也就是说,追逐利益的任何行为,以及为了追逐利益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动,都必须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和要求,必须在规则范围内处理一切事务、化解所有矛盾、解决具体问题。很显然,国美之争以及陈晓出局,值得进一步深思。

      笔者当然并不认为陈晓不该离开国美,更不认为陈晓离开后国美就不是现代企业制度了。如果陈晓是一位真正的职业经理人,从接受公司聘任的第一天起,就应有离开公司的心理准备。关键是,陈晓离开国美的原因和方式不该是这样,国美作为中国很具影响力的零售连锁企业,不该以这样的面目出现在公众面前。而已年过花甲,且缺乏驾驭全国性连锁企业经验的张大中,能否胜任国美的位置也让人存疑。如果仅仅是因为当初国美并购永乐时张大中表现得比较配合、比较符合黄光裕集团心目中的道德标准,就硬是把张大中推到这个位置上,那岂不是等于给国美的家族制企业底色添了更浓重的一笔?

      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类似现象的企业并不少见,可以说,大多数民营企业都不习惯于实行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制度,还不可能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托付给制度,托付给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也只可能是资本拥有者手中的一张牌或者道具。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由于张大中也不是靠制度选出的职业经理人,因此,张大中出任国美董事局主席后,首先要面对的,或许并不是苏宁等市场竞争对手,而是如何取得国美内部高管们的信任和支持。一旦国美管理层与张大中离心离德,那么,张大中也极有可能步陈晓后尘。

      当然,由于有黄光裕集团的全力支持,张大中的处境会比陈晓稍好一些。但是,由于几年的内耗,国美不仅外部竞争力下降,内部凝聚力也出了问题,看起来一场人事整肃的风暴不可避免,经营战略上可能也“伤筋动骨”。所以,张大中要想扭转局势,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国人更希望看到的结果是,国美能在张大中的手里,在制度和规范、规则和理念方面向现代企业制度迈出更大的步伐,让国美能够尽快走出家族制企业的影子,成为一个具有现代企业制度元素的现代企业。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