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市场
  • 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8:艺术财经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日本发生强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
  • 目前通胀预期平稳 利率调整非仅盯CPI
  • 胡锦涛温家宝
    高度关注云南盈江地震灾情
  • 今日关注
  • 国内外因素共推 两大价格指数涨幅均超预期
  • 证监会正与有关部门研究推并购基金
  • 香港对冲基金业持续增长
  • 银监会
    再度发文规范银保业务
  • 国务院公布《土地复垦条例》
  • 三公司创业板首发获准
    下周二两公司上会
  •  
    2011年3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1版:头版 下一版
     
     
     
       | 1版:头版
    日本发生强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
    目前通胀预期平稳 利率调整非仅盯CPI
    胡锦涛温家宝
    高度关注云南盈江地震灾情
    今日关注
    国内外因素共推 两大价格指数涨幅均超预期
    证监会正与有关部门研究推并购基金
    香港对冲基金业持续增长
    银监会
    再度发文规范银保业务
    国务院公布《土地复垦条例》
    三公司创业板首发获准
    下周二两公司上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内外因素共推 两大价格指数涨幅均超预期
    2011-03-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梁敏

      ⊙记者 梁敏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涨幅与1月份持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7.2%,创下2008年10月份以来的新高。两大指数均高于市场此前预期,显示我国通胀压力仍然较大。不过,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和抑制通胀的条件并存,有信心维持全年物价稳定。

      从同比来看,2月CPI涨幅与1月持平,但从环比看,2月CPI较1月上涨1.2%。对此,盛来运表示,2月CPI上涨主要是受到新涨价因素、翘尾因素及2月中的春节等因素的影响。初步测算翘尾因素对CPI的影响在2.6-2.7个百分点左右。在新涨价因素中,食品价格的影响最大。环比来看,食品价格上涨3.7%,对环比指数的影响是1.16个百分点,整个影响超过90%。从同比角度看食品价格上涨11%,影响居民价格总涨幅是3.3个百分点,占同比涨幅的67%左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小济认为,除了食品价格,输入型通胀压力对CPI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2月PPI同比上涨7.2%,但工业增加值则在14.1%的低位,表明上涨的压力并不是来自国内,而是来自国外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推升。2月PMI回落但购进价格指数持续走高,有色金属和黑金属等国内原材料的涨幅也超过10%。“这些都对通胀形势造成很大压力”。

      对于未来通胀形势,盛来运表示,受国外输入型通胀、国内原材料等各种成本上涨以及翘尾因素影响,今年通胀压力仍然很大。但他表示,“也存在着价格下降的有利条件”。粮食连年丰收、绝大多数的工业品供过于求,以及稳健货币政策对流动性的管理都有利于抑制物价上涨。更重要的是,国家把维持物价稳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年维持物价稳定是有信心的”,盛来运说。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魏凤春对记者表示,今年CPI将呈现前高后低、逐季回落的态势,总体上可控,不必过分担忧。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也指出,政府已经充分注意到通货膨胀现象,采取了让货币流量回归正常水平的措施,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相信今年全年CPI涨幅可以控制在4%左右。

      (相关报道详见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