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产业”成洼地
万亿险资蓄势待发
养老产业的“池子”究竟有多壮观?
来自国家老龄委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已超过1万亿元,2050年左右将达到5万亿元,而当前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总价值却不足1000亿元。
这不仅是涉及民生的长期战略工程,更是眼下就急需大量资金快速撬动起来的行业。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十二五”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将达到30张。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的包括残疾人、孤儿、老年人的床位总数只有300万张。2.15亿老年人将享受到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
巨大的需求缺口带来的投资洼地,吸引了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各路机构关注。来自保险界的三位政协委员,分别提交了相关提案,希望积极参与养老行业,服务于养生领域。
⊙卢晓平 ○编辑 艾家静
险资围城
“‘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养老服务。”这是记者从民政部获知的信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养老机构为支撑,资金保障与服务保障相匹配,基本服务与选择性服务相结合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正在逐步成型。
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未来五年,国内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将集中进入60岁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6.7%。而“两小养四老”的现象和满街看花发的情景不再是情景剧。如何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养老体制,发展养老产业,变“家庭养老”为“社区养老”、“市场养老”,已经成为现实。
中国人寿集团总裁杨超和中国人保集团总裁吴焰十分着急,在他们看来,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推进养老社区建设、构建完整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并且还以每年3%的速度增加。
统计数据表明,老龄人口发病率尤其是慢性病发病率是社会平均水平的2-3倍,对健康保障服务的需求是一般群体的3-5倍。引入保险机制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可以充分挖掘保险企业在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资源管理方面的经验和优势,为老年人提供增值服务,延伸养老产业服务链,有效缓解老龄化社会的压力。
因此,保险资金和养老产业无论是资金数量大小、周期长短、投资回报特征和服务质量等方面,都实现了“无缝对接”,保险行业已经实现5万亿总资产的身价,毫不掩饰其对养老产业的青睐。
标准待定
这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但不变的是人会慢慢老去。
杨超最近给养老产业算了一笔“经济账”:2010年、2020年和2030年,我国老年产业规模有望从近1万亿元,提升到8万亿元和22万亿元。这比国家老龄委发布的“2050年左右,中国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将达到5万亿元”的测算多出好几倍。
不管怎样算,养老产业的池子很壮观。而建立统一的国家级进入门槛标准,将利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杨超日前在做客中国证券网时表示,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存在着作坊式、规模小、服务差、配套弱、投入少、无标准、缺监管等问题。要推进养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建议引导长期性资金投资养老社区建设。
投资养老社区存在着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在国家财政拨出部分资金的同时,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长期性资金投资养老产业,一方面创新养老产业发展的融资手段,另一方面开辟社会长期资金的有效投资渠道。
吴焰则建议,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等级标准,明确相对应的行业准入门槛和服务规范。可以考虑将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作单独投资类别管理,根据各类保险机构的资金运用规模、资金管理能力和经营历史情况等,对该项投资比例实行差异化、弹性制管理。
我们在和时间赛跑。“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将进一步加速,养老产业将成为长期资金聚集地,险资欲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