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焦点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市场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圆桌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公司巡礼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谁是中国最资深的基金经理?
  • 10位最资深基金经理概况
  • 四位最资深的基金经理
  • 基金的核心技术是“人才”
  •  
    2011年3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谁是中国最资深的基金经理?
    10位最资深基金经理概况
    四位最资深的基金经理
    基金的核心技术是“人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的核心技术是“人才”
    2011-03-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涂艳

      ⊙本报记者 涂艳

      

      在国外成熟市场中,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正因如此,“人才”是基金的核心技术。

      而如果把国内基金行业的发展列入全球视野中,我们不难发现,短暂的13年历史为我们培育的基金资产管理人还都太年轻,我们所谓的“元老”在有着成熟资本市场的美国和欧洲似乎资历太浅

      虽然没有对海外基金经理任职年限的权威统计,但较长的基金发展历程是他们的基金经理从业年限普遍较长的基础。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就出现了第一只正式的开放式基金,如此算来,美国基金历史已经超过80年,而其中更是不乏投资管理基金年限超过30年甚至更长的基金经理们。

      然而,国内基金业发展的黄金十年过后的今天,基金投资管理人的频繁更迭似乎成为困扰行业的瓶颈。Morningstar晨星(中国)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师王蕊在分析时表示,行业制度以及公司的文化氛围应该是让基金经理更加愿意投身这个行业、实现个人价值的主要因素,具体来看,例如股权激励、中长期业绩考核等等一些激励制度在国外都较完善。

      然而,其实目前出现在国内的基金人才流动频繁的困扰同样出现在了美国基金业的不同阶段。业内人士指出,其实在2000年时,美国大牛市同样推动基金业绩大幅提升,投资者资金疯狂入场,而当时投资者购买基金并不理性,更对基金管理人不闻不问。投资者的狂热使基金数量急剧增加,为基金经理流动性增加提供了背景。

      然而,在2000年之后到来的熊市,新基金数量迅速萎缩,,基金经理任职年限也有所延长,而投资者也更加倾向于把基金经理的在职年限和从业经验作为选择基金的条件之一。

      “事实上,评判一位基金经理是否足够优秀,投资者不仅要了解其投资风格、择时能力和选股能力,还有其规模资产管理能力等。”民生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马永谙认为。

      曾有机构调研后得出过结论,长期业绩突出的股票型基金经理更多是胜在防守,而混合型则更加要求攻守并重。举例来说,股票型基金经理和混合型基金经理制胜的方式有所不同,主要是由于混合型基金的仓位调整空间较大,不管是在熊市中还是在牛市中各只基金之间的仓位差异均较大,因此业绩突出的投资模式,对于牛市和熊市都要有较强的把握能力。

      而数据显示,在三年业绩排在前5名的股票型基金经理中,有4位在市场下跌的2007年10月-2008年9月期间的排名也处于前5名,而在随后的两年上涨市场的排名却并不十分靠前,业绩的主要差异可能更多取决于在市场下跌时谁能及时降低仓位,谁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