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焦点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市场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圆桌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公司巡礼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谁是中国最资深的基金经理?
  • 10位最资深基金经理概况
  • 四位最资深的基金经理
  • 基金的核心技术是“人才”
  •  
    2011年3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谁是中国最资深的基金经理?
    10位最资深基金经理概况
    四位最资深的基金经理
    基金的核心技术是“人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四位最资深的基金经理
    2011-03-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涂艳

      ⊙本报记者 涂艳

      

      行业内,一直坚守的元老级基金经理可谓屈指可数。他们十几年坚守在行业内,专注投资、推动行业发展,亦对基金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按照连续担任基金经理年限计算,目前国内排名前四位的资深基金经理分别是:王亚伟、林彤彤、尚志民和陈志民。

      王亚伟:

      专注投资乐享生活

      “我喜欢做投资,如果你喜欢做的事情又同时对社会有意义,那么何乐而不为呢?”王亚伟曾给本报记者如此简单的一个逻辑。

      有人说他是投资界无人不知的股神,是被贴着各种标签的旗帜性人物,而如今的王亚伟,首先是个坚守13年一路走来的基金经理。

      1995年,王亚伟进入华夏证券担任研究部经理,1998年被选入华夏基金筹备组,此后的不久便开始了在他看来也很新鲜的基金投资生涯。2005年他接手华夏大盘基金,在历经牛熊市场的过程中,王亚伟以最直接有效的收益率数字奠定了他在行业内的基础。

      谈及投资,王亚伟具备一位资深基金经理的成熟心态,他认为基金投资一定不能过于僵化,国内基金业的发展过程中,眼界需要更开阔一些,心态也要更包容一点。“投资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十年二十年持续地赚钱,做投资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不必计较一时得失。”王亚伟曾表示。

      或许正是有这13年的资本市场投资历练,才成就了“基金一哥”王亚伟这份担当与从容。在他看来,一个好的基金经理需要修炼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更加需要敬畏市场。他认为,中国市场呈现弱有效性,一旦市场有效性增强,一些被人忽视的价值就能够在股价中体现出来。

      13年,是一个轮回的新起点,去年王亚伟卸去投委会主席,重新全力回归投资。在这份专注中,我们希望继续看到的是投资者满意的回报及这位投资界老兵对公募基金行业的执著。

      林彤彤:

      期许行业爆发力

      同样生于1971年,同样在27岁时就成为20亿元资金的管理人,如今汇丰晋信副总经理、投资总监林彤

      彤也和王亚伟一样,属于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基金经理。

      坚守13年至今,不仅仅是一份对行业的感情,更是对于行业的发展的殷殷期许。林彤彤比一般人更加乐观,他认为根据海外资产管理行业的经验,目前国内对基金的需求只是冰山一角,公募资产管理业未来的增长可能会更快、更有爆发力。

      在他看来,基金本质上是一个受托理财的业务,只要投资业绩令投资者满意,基金的规模才会壮大。而经过这样的阶段和考验,未来市场参与者的结构比例会发生转移,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话语权会提高。

      基金市场建立初期,信息化优势和庄家资本优势在主导着证券市场,投机气氛浓厚。2001年之后,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整个市场的投资者,也包括基金行业慢慢出现了转变,“大家开始重视对上市公司,对宏观经济基本面的研究,从而奠定了基本面研究驱动的投资行为模式。我觉得这就是这么多年来基金的一个最大进步。”

      林彤彤是成长股挖掘者的代表,典型的成长股他不仅重仓参与,而且一些股票保持长年持有。在他的投资逻辑中,成长就是最大的价值,投资就是要全力寻找有潜力的好公司。

      尚志民:

      投资是一种常态

      1998年,进入华安成为高级研究员,1999年开始管理基金安顺,2001年成为国内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的基金经理之一。目前任华安基金投资总监,并管理华安宏利股票基金的尚志民伴随着基金行业一路走来。

      1998年至1999年的1年间,随着基金安顺(此前成立了基金安信)的诞生,华安基金成为国内第一家管理多只基金的公司。而尚志民则成为基金安顺的首位基金经理,管理着30亿元的大资金。

      对于投资,尚志民有着自己朴素的理解,他认为投资正是一种常态,并非很短期的行为。而不论是在基金发展初期的坐庄时代,还是价值投资理念盛行的当下,投机炒作行为似乎并没有隐退江湖。

      尚志民认为,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时间是最好的朋友。如果不能忍受短期的波动,就没有长期的收获。伴随证券市场的成熟和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长期投资将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存在意义。

      或许正是有着这份超乎常人的对投资的理解,尚志民也保留着一份对行业独特的感情。“做基金经理很累,需要不断学习与努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普通投资者享受到财富增长的乐趣,而且我相信未来公募基金激励机制的改进,将会使它更有吸引力。”

      陈志民:钟情者远行

      和王亚伟、林彤彤一样,易方达基金目前的首席投资官陈志民也刚刚步入不惑之年。在基金经理岗位上,他将迎来自己的第10个年头。

      与第一批基金经理不同,陈志民在2002年,也就是基金黑幕之后才正式管理第一只基金——基金科瑞。监管条件的变化和制度的规范让公募基金行业在发展初期就具备了制度等一系列优势,陈志民也正是中国基金行业最近距离的观察者之一。

      十几年间,市场投资理念发生巨大变化,依靠信息、不规范行为的投机炒作被价值投资理念渐渐取代成为主流。然而,在陈志民看来,价值投资应该注入更加开放的意识。在坚守价值投资的同时,陈志民希望易方达能以“开放性”的眼光对待市场,勇于接纳新事物;以更具弹性的思维来分析新的形势,大胆发现新趋势所在。

      而市场风格的演变随即而来,例如在今年初的市场中,他表示:“如果去年市场是以小为美、以瘦为美的话,那么今天我们仿佛回到了唐朝,又开始了以肥为美的时代。曾经被市场遗弃的中盘绩优股和大盘蓝筹股会否相继成为下个趋势的领导者,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在业内人士看来,他总是乐于并钟情于谈论投资。或许,在压力与辛酸下的基金经理生涯中,这份钟情就是他们最大的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