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产业纵深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路演回放
  • A7:资金·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2:专版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这回,“破窗效应”怕难灵验
  • 信贷收紧
    并不表示流动性下降
  • 华人富豪缘何偏好房地产?
  • 扭转社会保险基金贬值之势从何着手
  • 找准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的突破口
  • 召回:中国汽车业的痛感神经
  •  
    2011年3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这回,“破窗效应”怕难灵验
    信贷收紧
    并不表示流动性下降
    华人富豪缘何偏好房地产?
    扭转社会保险基金贬值之势从何着手
    找准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的突破口
    召回:中国汽车业的痛感神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信贷收紧
    并不表示流动性下降
    2011-03-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胡月晓

      ⊙胡月晓

      

      信贷迅猛增长势头已被初步控制,但信贷增速仍未回归到正常水平。

      继1月之后,2月的新增贷款规模再度低于市场预期,为5,356亿元,占全年新增贷款(预计在7.5万亿左右)的7.1%。虽然国内外多家机构普遍预期,在连续出台的货币紧缩措施下,信贷增速的下降不可避免,2月新增贷款规模会有较大幅度回落,不过总体上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在货币紧缩和资本监管要求提高的影响下,后续信贷增长会表现相对温和。受新增贷款规模下降的影响,2月信贷余额增速也比上月下降了0.8%。笔者认为,当前贷款增速的下降,只是从一个非常时期的非常速度中回归,即从反危机期间的高速扩张时期回归到正常增速水平。从满足经济正常增速的角度看,目前的信贷增速仍然处在一个较高的位置。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前几天就曾公开表示,2011年贷款增速只要保持在15%至16%之间就能保证中国经济的正常平稳增长。2000年至2007年间,除了在2003年“非典”期间的信贷超常扩张外,信贷增速都基本稳定在12%至16%之间,而这样的信贷增速,已足以支持了同期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累积了不少的价格上涨压力。

      信贷的回落也带动了货币增速的相应回落。2月货币增速也如同信贷增长,超市场预期地快速回落到15.7%,一举达到了16%的年度货币增速控制目标。但是,货币增速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宏观经济体系流动性水平的下降。在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下,银行间市场体系的流动性水平变动,基本上决定了宏观经济中流动性充裕程度的变化。伴随新增贷款规模的下降,以及货币增速水平的降低,银行间体系的流动性水平却并未呈现出一致走势。流动性宽裕程度反而上升。2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73%,比上月低0.97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02%,比上月低1.27个百分点。伴随春节因素的消除,货币体系中现金“漏损”大为下降,银行体系中的流动性水平也呈现季节性回升态势,表现为货币二级市场上的SHIBOR利率和货币一级市场上央行票据收益率间的利差反常下降。这种季节性因素使短期流动性水平趋向宽松的现象,值得注意。由此可以判断,货币紧缩仍将持续。

      治理通胀是当前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2月CPI虽然没有上升,但也未能如市场预期的下降;而PPI则延续了上升态势。笔者认为,CPI和PPI不是上下游关系,CPI更多受需求因素影响,而PPI更多受成本推动的影响。在当前国际油价高位运行的状况下,两者偏离的状况短期内(3至6月)估计不会改变,CPI难以有效下降,PPI则有可能继续上升。从对央行决策有更大影响的央行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情况看,当前居民对物价继续上行的预期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表明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仍很强烈。

      因此,央行不敢有放松紧缩的举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紧缩手段都有可能被再度使用。虽然2月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逆差,从我国进出口的发展态势看,今年贸易顺差下降或已成定局,但这不意味着我国新增外汇占款水平会同步下降。由于今年我国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不断扩大,且结算主要集中在进口环节(90%),使得我国进口付汇规模下降。从规模上看,我国贸易用汇下降的影响要超过顺差的下降。所以,今年我国顺差下降仍将伴随着经常项目下的外汇占款的增加。如此,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冲销”外汇占款增加的压力仍然存在。

      (作者系上海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