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资金·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日本灾情“震动”保险业 寿险获赔多财险可免责
  • 车险超时报案 影响后续索赔
  • 动荡环境助力 避险货币绝地反击
  • 地震影响不改长期走势 白银理财莫忘看美元
  • 2月银信合作 短期产品收益逐渐上升
  •  
    2011年3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理财一周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理财一周
    日本灾情“震动”保险业 寿险获赔多财险可免责
    车险超时报案 影响后续索赔
    动荡环境助力 避险货币绝地反击
    地震影响不改长期走势 白银理财莫忘看美元
    2月银信合作 短期产品收益逐渐上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日本灾情“震动”保险业 寿险获赔多财险可免责
    2011-03-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蕾 ○编辑 金苹苹
      尤霏霏 制图

      日本9.0级强震,再次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保险保障意识。近日,前往保险公司咨询了解地震保险产品的电话明显增多。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合理安排保险保障计划,才能获得全面的保险保障?

      根据记者从保险公司了解到的情况,目前,国内单独针对地震等巨灾进行保障的保险产品相对缺失。而由地震、海啸等产生的灾害赔偿,主要包括寿险和财险两部分,目前市面上的寿险产品基本都能赔付,而财险产品多数把地震等巨灾列为免除责任,仅企业财产险中可附加地震险,以及部分建筑工程保险和安装工程保险会保地震造成的损失。

      ⊙记者 黄蕾 ○编辑 金苹苹

      寿险多可承保

      财险“免责”为主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保险市场上,因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伤害均属于寿险公司现有各类险种的保险责任范围,基本都可以获得相应保额范围内的赔付。投保人可以根据保险合同要求理赔。

      而国内能为地震“埋单”的人身险产品主要包括:终身寿险、定期寿险、个人意外伤害保险、个人意外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学生平安险、旅游意外险等包含意外伤害损失赔偿功能的保险。

      “目前,国内的人身险、意外健康险均承保包括因地震等自然灾害引发的死亡、残疾、医疗等保险事故,条款无免责,与一般伤害同样处理。”国内一家大型中资保险公司精算部人士介绍说。

      至于大众关心的旅游保险产品,则要分类来看待。一般来说,旅游保险主要涉及旅行社责任险和旅游意外险,旅行社责任险对地震的赔偿责任是免责的,但是所有的旅游意外险条款均没有将地震列为除外责任。

      在此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寿险产品都能为地震等自然灾害“埋单”,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一定要仔细看清楚保单条款,如保障范围、除外责任(免责条款)。比如,有些人身意外险只承诺对被保险人在乘坐交通工具或户外运动,以及从事其他行为时,遭受意外事故导致伤亡进行赔偿,而地震、海啸等巨灾造成被保险人伤亡则属于免责条款。

      

      财险“免责”为主

      相比寿险来说,财险公司的多数险种基本都将地震等巨灾“拒之门外”。比如,在车险等主要险种的承保范围内,只包括暴雨等一般自然灾害,而基本不包括地震等巨灾造成的损失。也就是说,在地震中,车辆损失无法得到赔偿。

      而在大部分家庭财产保险中,地震等巨灾也被列为免除责任范围。目前国内家财险产品的具体承保责任包括:火灾、爆炸、雷击、台风、暴风、暴雨、洪水、雪灾等,以及飞行物体及其他空中运行物体坠落,外来不属于被保险人所有或使用的建筑物和其他固定物体的倒塌。

      此外,个人抵押商品住房保险条款包括的财产保险、还款保证保险两部分也均将地震等巨灾作为除外责任。

      对于企业财产险来说,主险中也并不包含地震等巨灾保障,不过,如果投保客户需要,可以附加地震扩展险,只有购买地震扩展险的才可理赔。但部分建筑工程保险和安装工程保险会保地震造成的损失。

      

      核辐射恐难获赔

      除地震的直接损失外,更令人瞩目的是日本核电站损毁可能导致的核辐射伤害。

      “一般而言,对日本核电站的保险保障不包括地震、地震后的火灾和海啸所导致的实际损害和责任。对财产险保单的保险保障也不包括核污染。”全球再保险巨头瑞士再保险公司对外明确表示。

      而记者从国内保险公司了解到,目前核辐射在国内寿险产品中基本属于除外责任,保险公司对因此造成的损害不承担赔偿责任。“对核辐射、核污染、核爆炸,寿险产品一般是免责的。”一家寿险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巨灾险陷“缺失之困”

      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介绍的保险产品外,目前在国内保险市场上,还没有专门针对地震等巨灾研发的特殊保险产品。

      “巨灾险存在一定的研发困难,主要是比较缺乏巨灾经验数据,导致不能对巨灾险准确定价。如果定价高,消费者购买意愿不强,很少会单独因为防地震就买一个保险产品,其实只要买寿险产品地震也赔付的;如果定价低了,保险公司也没有售卖的积极性,风险太大。”一家保险公司精算部人士坦言。

      “保险机构需要相关的数据来建立地震等巨灾模型,在我国气候自然条件复杂的环境下,由一家保险公司独立提供单一的巨灾保险是不可能的。”上述人士说。

      据悉,在巨灾保险实践方面,我国唯一一家再保险公司——中再集团已经与美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公司合作开发了巨灾风险分析模型系统、开发出地震保险辅助估价系统并开始运用于分保业务环节、推进巨灾保险数据库建立。

      事实上,2008年国内保险业专家就研究了一份巨灾保险方案,并已上报,但并无后续进展。据一位保险专家介绍,目前提交的巨灾保险方案做出了城乡区分:在农村用农业保险覆盖包括农作物、牲畜等损失,城市主要针对居民财产损失。涉及居民住宅损失,则覆盖城乡。

      “另外,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巨灾保险产品的缺失。”另一位保险专家认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体系已迫在眉睫。

      多位保险专家建议,建立巨灾保障基金,由政府和保险公司合作来分担巨灾风险,似乎是目前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有十多个国家成立了巨灾保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