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 彤
查理·芒格曾说过,我希望弄清楚人们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永远不到那里去。
其实,投资赚钱也难也不难,关键是不输。如果能够做到“不输”,那就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了,成功是迟早的事。那么,多琢磨一下熊市的事儿,可能更有意义,至少比展望指数若干年内上万点有意义。而琢磨熊市,从这本《大熊市—危机市场的生存与盈利法则》能得到不少感悟。
这本书回顾了历史上的历次大熊市:1637年荷兰郁金香底部,下跌93%;1720年南海股份底部,下跌84%;1721年法国密西西比底部,下跌99%;1932年美国股市底部,道指下跌89%;1974年香港股市底部,下跌92%;1982年墨西哥股市底部,下跌73%;1986年阿拉伯股市底部,下跌98%;1990年中国台湾地区底部,下跌80%;1990年日本股市底部,下跌63%;
拂拭残碑,依稀堪读。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我们能说什么呢?且看1974年香港股市92%的跌幅,若假设最高点的股价是100元,在下跌了80%时你才买入,也就是说你的买入价格是20元,但跌到底部时,股价只有是8元了。也就是说,即使在下跌80%时买入,还要赔掉60%。这个过程你能坚持下来么?等到港股终于重拾升势时,你还在吗?
记得在2007年沪深股市牛市末期,有个奇怪的说法,价值投资就是长期持有,所谓“死了都不卖”,还有人据此编了首歌,但沪指跌到1664点时,这些言论不见踪影了,那首歌也消失了。可问题是,价值投资是否就等于长期投资?
有些人喜欢历史地看股市,这当然不错,但他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现实问题:如果你看两百年的道琼斯指数走势图,任何一次股灾不过是一个向下的尖刺而已,短则几个月,长不过几年,但就这点时间,已足以让成千上万的人破产,足以让一个人一生的财富化为齑粉,特别是在使用了杠杆的时候,更是如此。
熊市,也让投资大师们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他们一生谨慎小心。想想巴菲特反复说的“保住本金”吧,那老头儿可一点都不絮叨。
这不是一个黄金投机家或者债券投机家写的商业畅销书,所以写得非常客观,没有以阴谋论之类的论调吓唬人。
比如,书中是这样评述现金的:
现金是累赘,但并非总是这样。持有现金没有错,它让你有时间思考。
当股票处于熊市中的时候,也为资金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天堂,但不能长期依靠现金,时间是股票投资者的同盟军,却是现金持有者的敌人。
在每一张美元的后面都印着很大的字体“我们信仰上帝”,是的,不是“我们信仰现金”,因为现金是不能信仰的。对于现金来说,唯一确定的就是:明天的现金将比今天的价值低。
一方面政府因大量发行货币制造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通过中央银行提高短期利率与通胀斗争,这种内部补救造成了多次严重的衰退。
当处于熊市时,持有现金是有好处的,但不要成为习惯。
如果我们再深入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持有现金正是为了抓住股市明天的机会。
数百年来,股灾在毁灭了多数人的同时,也成就了少数的一群人,财富英雄都是在废墟上站起来的。巴菲特每一次骄人的战绩,都是在熊市中成就的,从当年的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吉列、美国运通一直到这两年的高盛,无不是这位“股神”在危机中英雄救美的好心好报。
金融业不是胜者为王,而是剩者为王。在别人都倒下去的时候,你比他多一口气,你就是赢家。就说高盛吧,在那么多曾经也很牛的金融机构倒下去之后,你说那空出来的市场份额是谁的?
熊市让很多投资人摔到了地上,摔碎了的没能爬起来,没摔碎的就成了赢家,这时候走过来捡拾财宝的则成了大师。但这个时候,你必须有,现金。
除了历史感与客观的视角以外,这本书还直指人心,以尖锐的笔触涉及了人性,颇有醍醐灌顶之效。比如:
如果在熊市里赚了钱,最好不要告诉别人。
你可以做空,但不要看空,这会引起别人的敌视,即使你是正确的。
李维摩尔看空发了大财,他拥有了豪华游艇、别墅、汽车、美女,但他的名声比电锯杀人狂杰克还要糟。每次熊市里,做空者都会被当作替罪羊。他们受到谴责和仇视。
人们总是把熊市的损失归结于做空者,他们认为是做空者拿走了他们的钱。
罗杰斯:如果我再次因为做空而赚钱,我不会谈论它,我会坐在那里像别人一样呻吟和叹息。
可见,在这个市场上,你首先要洞察人性。说到底,对人性的理解,也构成你投资修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