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邱家和 ○编辑 陈羽
拍卖行办展览,实在是一件大好事,完全可以说,那是艺术市场上一条崭新的风景线。
这些展览对拍卖行而言,在市场所发挥的功能不同,投入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也各不相同:有的是把特定的拍品乃至一个拍卖专场的拍品放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做展览,等于拍卖预展的延伸,如保利的保留节目“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与“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嘉德去年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简约隽永——明清黄花梨家具精品展”等;有的则是针对特定的领域或主题表达拍卖公司认可的价值观,与公司的拍卖业务并无直接的关系,如苏富比去年秋拍同期举办的“世纪藏臻”展,以及上海朵云轩在今年将推出的海派艺术大展等;也有的则介于两者之间,如佳士得的曾梵志个展“界限的共鸣”,或嘉德的“读往会心——侣明室藏黄花梨家具展”。尽管如此,这些展览却都有其可观之处,有各自的卖点,不失为一条值得关注的风景线。
中国的拍卖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恢复至今历史很短,但进步却非常神速。举凡拍品的梳理、考证与注疏,图录的编辑、布局与设计,乃至预展的安排、组织与空间呈现,各个层面的变化都很快。与上一轮行情刚刚发动的2004年比,中国拍卖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可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服务品质全方位地提升,其标志性的变化就是这条新的风景线——拍卖公司办展览。其实,拍卖行所办的展览在中国整个艺术圈里还有独特的功能。在中国,艺术家与艺术机构办展不稀奇,稀奇的是刚刚形成的为藏家群体办展览。拍卖行举办的大多数是这种藏家展览,可以支持这个在中国方兴未艾的新品种快速发展。
拍卖公司办展览可以通过崭新的互动方式影响市场与公众,很新鲜,很容易吸引眼球,但这个新生事物一旦做起来就很难收手。其中的因素很复杂:这些展览涉及更多的专业问题,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既有的做法,要出彩就要不断翻新,不断投入更多的资源;更重要的是那还是同行竞争的另一条战线,可以说这种竞争的紧张程度,决定了拍卖公司对展览投入的专注度,也决定了这些展览的可观度。当前的艺术市场,拍卖公司之间的竞争除了一时一地的交易量的考量外,更多的会计算长远的得失,会更关注品牌的塑造,而举办展览可以看作品牌竞争的前哨战。
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坚持做展览的还仅限于那几个拍卖巨头。不过,朵云轩要办海派艺术展却是一个信号,说明那些中小型拍卖公司也可以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而做自己的展览。拍卖市场因此会变得更厚实更富于层次,而这条风景线可以变得更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