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几位正值壮年的基金经理因工作劳累而相继离世,基金从业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健康状况逐渐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难处和压力,而基金行业天然具有的资产管理服务性质,牵涉到众多投资者,其从业人员的生存状况因而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本报记者 丁宁
不可承受之重:殇
临清明,寄哀思于故人。春节前夕银华基金发布公告称,银华-道琼斯88基金的基金经理杨长清因个人健康原因,于今年1月7日离任并于1月9日病逝。有消息称,杨长清患白血病,逝于北京,享年37岁。
去年12月9日,生前曾在银河、中欧等多家基金公司任职的资深营销策划女将黄玉因病离世,亦只有四十岁左右的光景。
09年始,基金业内相继传出一系列噩耗:6月,原君安证券总裁、晓阳投资董事长杨骏因肝癌去世,享年44岁。在其去世前不久还曾发出“6000点是这辈子再也见不到的点位”的感叹,谁曾想一语成谶;7月,先后担任上投摩根阿尔法、内需动力基金基金经理、投资总监和公司总经理助理的孙延群因胃病逝世,年仅41岁。
此外,据报道,51岁的原工银瑞信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总监文鸣、47岁的原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缪建兴、原国泰基金客户服务部总监严仁明等多位基金业人士相继因身体原因辞世。
业界翘楚英年早逝,基金经理的工作压力及健康状况不由引起社会关注。
排名压力:心跳的游戏
通常,人们印象中的基金经理是这么一群人:年薪百万,锦衣玉食,手握重金,指点江山;然而在光鲜的外表之下,基金经理亦要面对许多不为人知的巨大压力。
“在中国市场,基民看重的是短期业绩表现和排名,业内传统的绩效考核也与此挂钩。”某基金分析人士告诉记者。
“大学毕业之后,我当时最幸福的想法,以后再也不用考试了,”一位基金经理向记者无奈地表示:“没想到当了基金经理之后,每年、每季度、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在考试,频繁的绩效考核有时候会让你觉得失去了喘息的自由。”
“有时候连续几晚都会梦到自己执掌的基金业绩不好,排名滑落。”采访了多位基金经理后,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基金经理都将短期业绩排名视为最大的压力。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管理层已经就排名短期化问题进行了规范,但目前市场环境下的基民仍然有将买基金等同于买股票的心理倾向,短线操作意识依旧牢固。面临投资者“短平快”的“用脚投票”模式,基金公司对于排名考核的制度安排也就容易趋向于短期化。
一位在2010年度业绩表现较为理想的基金经理在去年末接受采访时就曾向记者表示,不需要过多宣传业绩表现,“做得好了,别人认为理所应当,然后会把你放在一个更加高的标准上去衡量你接下去的表现;一旦之后做得不好,哪怕只是暂时的,不理解的声音马上就会让你感觉到什么叫‘站得越高,摔得越疼’”。
“受制于短期的排名压力,现在的基金经理更像是趋势投资者,包括我自己也成了趋势投资者,我所崇拜的价值投资理念根本无从实现。”一位基金经理非常无奈地对记者表示:“当市场风格轮换,你也得紧跟热点更换股票,有时候感觉自己像交易员,有时候感觉自己又像是个赌徒,赌下一个市场热点是什么。”
“绩效考核是吃饭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个面子问题,对心理造成的压力也不小。”沪上一家合资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坦言:“有时候自己的基金业绩暂时落后,打开电脑看到网上基民对自己骂声一片,说什么的都有;到了单位看到领导同事都会下意识觉得羞愧,那种滋味对于我们这些自认为‘有身份’的人来说,真的不好受。”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来源于短期业绩排名的压力需要多方面共同应对,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投资者教育,让基民用更为理性的心态将基金业绩放在更为长久的考察期内综合评判。“当然,教育是需要时间的”。
规模压力:成长的烦恼
除此之外,基金规模的增减变化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基金从业人员压力的轻重缓急。
目前基金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对基金管理费的提取,为了获得更多管理费,部分基金公司的股东对于基金规模极其看重,由此使得基金相关人员在“冲规模”的压力下四处奔走。
“每到年底,基金公司老总总是非常繁忙,拜会渠道和机构客户,感谢他们一年来的支持、希望来年多多忙帮。而如果公司整体规模‘不给力’,老总更是会到处公关寻求撑台面的资金,因为董事会会将基金规模列为基金公司领导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某市场分析人士表示。
该人士表示,上述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市场“短视现象”的一种延伸。投资者对于基金短期业绩的过度敏感使得基金整体规模也相应处于一个随时面临巨大波动的状态,“举个不恰当的比喻,火山如果随时爆发,坐在上面的人会有怎样的压力可想而知”。
如果说基金公司整体规模增长的压力仅局限在老总层面,那么新基金扩容带来的压力则更为细致地体现在了基金经理身上。
独立财经撰稿人皮海洲评论说,为了追求更多的管理费,基金公司倾向于过多追求基金规模,尤其是追求新基金的发行,而基金管理人才尤其是基金经理的培养却跟不上。于是基金经理“一拖多”成为日益普遍的现象,一人管理两只、三只甚至四只投资基金,这大大地增加了基金经理的工作负荷。还有的新人在根本就没有能力管理好投资基金的情况下,被拔苗助长地提到了基金经理的岗位上,使他们承受着超过自身承受力的压力。
对于一名年轻的新基金经理来说,他的压力主要集中于“立足”上。“前两年的业绩尤其重要,如果交不出一份像样的成绩单,基本上他的基金经理生涯宣告结束。多数新进基金经理只能退回券商或者去研究部门随便混个职务。”分析人士表示:“如果真的无法在行业立足,这种郁闷的心情是可以想像的。”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成长是每家基金公司的必然诉求,但是成长过程中对于规模的过分看重,使得部分公司在新基金发行预期、规模与投研能力的匹配度等问题的认识上出现扭曲,从而给从公司领导到基金经理乃至再到市场营销人员都带来很大的压力。
投研压力:费神的差事
而从基金最本质的属性来讲,从业人员的投研压力也是不容小觑。
“手握重金,肩担的是众多投资者的理财托付,如此大的影响,基金经理的压力可想而知。”市场分析人士表示。
据一位进行全球投资的QDII基金经理介绍,为了了解全球动态,基金经理甚至要在半夜三点爬起来盯美国、欧洲的股市,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辛苦程度可见一斑。
“经常在清晨飞往另一个城市,又往往在夜晚降落在城市的夜幕中。一年有一半时间是这样的生活。”这是一位基金公司高管在微博上的一段话。
“基金投资压力大,最大的愿望就是千万不要掉头发。”上海一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在接受采访时自嘲地说:“基金公司现在两种资源最稀缺,一是人才,二是健康。”
由于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很多基金经理缺乏健身运动,长期坐办公室导致的“三高”、内心焦虑等潜移默化影响着基金经理的健康,有些基金经理毕业不到五六年,就从一个虎虎有生气的小伙子变成一个秃顶或白发丛生的“小老头儿”。
“在外人看来,基金经理动辄管理几十上百亿的资金,可以在市场上呼风唤雨,出去演讲也是被众多粉丝众星拱月;然而长期生活在紧张和焦虑中的基金经理比比皆是。”上述投资总监感慨道,风光是有代价的。
客观看待压力:痛并快乐着
尽管行业存在压力普遍较大的情况,甚至出现“过劳死”的先例,但上述投资总监依旧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倾心付出的领域:“这是一个危险的地方,但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平台。”有人将这种心态评述为“痛并快乐着”。
分析人士表示,应当客观看待行业竞争中出现的压力。“基金经理确实承受着超过一般人的压力,然而基金经理是否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曾经培养过自己的公司?毕竟基金公司给予了基金经理施展才能的平台,给予其超越普通人百倍甚至千倍的薪酬。”
比起海外成熟的资本市场,走过12个年头的中国基金业依然非常年轻,存在着一些天生固有的缺陷。海内外基金行业的制度和文化差异,也使基金经理对职业价值的评判有很大差异。“或许国内基金经理的压力甚于海外的基金经理,但有压力才有动力。也许这正是国内公募基金培养人才的另一种方式:给予超越常人的压力,磨炼出坚韧的意志品质。”分析人士表示。
该人士称,作为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颇高的人群,理应承担与之相应的责任。对持有人负责,体现在其管理基金的能力上,而这需要基金经理培养自身过硬的内功。正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相信真正能做到“会者不难”了,那这群“高压人群”自然快乐更多,带给持有人的快乐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