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察
⊙姜韧 ○编辑 杨晓坤
股市常常不是经济的同步者而是经济的先行者,因此在经济转型阶段,即便经济可能面临滞涨的威胁,但此时却有可能是新牛市的起点;而有时候经济处于鼎盛阶段,但股市却又有可能先于经济爆发危机。今天全球事实上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是需要考虑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债务压力;对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而言,则需要考虑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本压力。因此我们现在可以找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例,这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是战略布局的先机。
固定资产投资拉动重工业的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就是石油、煤炭等能源的巨大需求,附带的副产品就是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的保值增值;而当新经济茁壮发展之际,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带来的是服务业消费的繁荣鼎盛,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娱乐生活的改变。因此在资本市场,能源和科技产业可谓是轮流坐庄的两大产业部门,二者经历的泡沫极其相似,并且时间也恰好相隔20年。
美股标准普尔500指数自1957年创立以来,能源和科技部门的市场份额此起彼伏,这两个部门在各自巅峰时期的市场价值都超过了标准普尔500指数总市值的30%,其中能源部门的市值巅峰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科技部门的市值巅峰则是在2000年前后。两者交错的拐点恰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的滞涨和转型时代,而且1982年还是美股新牛市的起点,基于该条件,我们今天可以观察到A股的倒影。
目前中国经济同样面临能源紧俏、通胀压力倒逼下的转型,同样在现阶段能源部门也是占据股市市场份额最大的部门之一,而科技部门虽然上市公司数量繁多,但是缺乏可以扛鼎的蓝筹股,更不用说市场份额的独占鳌头。假设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转型成功,那么根据海外市场的先例,应该会在主板诞生三星类型、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中诞生苹果类型的新蓝筹股,而且科技部门的市场份额会逐级递增,这样的机会理论上是存在的,因为我国内地的百度和腾讯在纳斯达克和港股市场都演绎了接近谷歌、苹果的成长传奇。
但以20年为衡量周期,我们无法判断哪家企业会成为微软和苹果,只能寻觅具有类似轨迹的公司。在全球资本市场,目前科技型企业有两大成功路径,一是三星模式,二是苹果模式。前者是打造垂直产业链,后者则依赖产品创新,前者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后者适用于小型创业企业。如果是国企或者已经步入职业经理人管理阶段的民企,最适宜的是三星模式。苹果模式不可复制在于创业者和科技潮人两者合一的特征,因此在技术型创业者主导的中小型企业中诞生概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