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信息披露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理财一周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资金·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T1:艺术资产
  • T2:艺术资产·新闻
  • T3:艺术资产·聚焦
  • T4:艺术资产·市场
  • T5:艺术资产·投资
  • T6:艺术资产·批评
  • T7:艺术资产·收藏
  • T8:艺术资产·大家
  • 升值抗通胀争议不断——“十二五”战通胀系列评论之四
  • 外界环境剧变压缩央行政策空间
  • 上海汽车重塑上海品牌
  • 高官退出国企:俄总统下“禁官令”
  • 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才能稳定全球流动性
  • 美元的正确选择
  •  
    2011年4月8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升值抗通胀争议不断——“十二五”战通胀系列评论之四
    外界环境剧变压缩央行政策空间
    上海汽车重塑上海品牌
    高官退出国企:俄总统下“禁官令”
    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才能稳定全球流动性
    美元的正确选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升值抗通胀争议不断——“十二五”战通胀系列评论之四
    2011-04-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倪金节

      倪金节

      伴随着国内通胀势头攀升,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的迹象十分显著。

      刚刚过去的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从6.63升至6.54。如果从去年6月启动新一轮汇率改革算起,人民币累计升幅已经接近5%,由于越来越大的外汇对冲压力,各方对于升值的严重抵触情绪渐渐消退,在存款准备金和加息等常规政策工具使用频率空前之后,升值,渐渐成为市场主流预期。

      眼下的情形与三年前十分相似。2008年一季度,人民币开始进入“6.0时代”,季度升幅高达4.3%,而上一轮通胀8.7%的峰值即出现在当年2月。如今,央行再度升息预示着3月CPI极有可能再度超出预期,本轮通胀峰值或许未到。种种迹象都昭示着,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通胀都将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风险。但升值能遏制通胀吗?从逻辑说起来其实很多人将信将疑,也有人说这话听起来像是美国人的阴谋。

      的确,从过往经验来看,升值遏制通胀的逻辑不怎么说得通。比如,2006年到2008年,人民币“破八又破七”,但CPI涨幅则从2006年1.5%升至2007年的4.8%,2008年更升到5.9%,升值幅度累计高达20%。这个时期,恰恰是中国上一轮通胀最高峰期。

      近在眼前的事实,让升值治不了通胀的论点似乎成为真理。不过,各位别着急,故事还有另一面。

      按照经典的理论,在一个市场化经济体,本币升值之后,进口价格必然降低。中国当前主要进口各种资源、能源产品、设备和零部件等生产要素,人民币小幅升值不可能对冲这些资源产品的价格上涨部分。过去五年,之所以小步慢跑一直是主基调,不排除主要是基于政治考虑。因为小步慢跑有助于不断强化升值预期,从而热钱流入也就具备了长期性。

      还有,海外市场商品价格的上升速度,并不是人民币升值所能企及的。在欧、美、日纷纷量化宽松的背景之下,全球的流动性呈现海水式泛滥局面。国际资金在商品市场的恣意炒作,所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涨跌速度和周期,远远不是货币升贬所能同步应对的。比如,伦敦市场的铜价可以在数个交易日从每吨8000美元涨至每吨9000美元,人民币汇率能设想在短短数天内达到如此升幅吗?

      因此,希望通过升值降低进口产品价格,对冲国内企业成本的上升压力,可以想象难度有多么高。这也就是说,升值没能遏制住通胀,问题关键不在于基本原理错误,而是因为升值幅度远远不够。加上小幅慢跑,热钱肆意泛滥,让这一问题更为看起来无解。

      当然,决策当局是不可能允许人民币短期内大幅升值的,因为这对于低附加值的出口外贸企业而言将是一场灾难,大量制造企业工人会失业,这也是中国社会经济难以承受之重。不过,2005年7月汇改至今,人民币升值20%以上,意味着我们购买外国物品的成本降低了两成,而由成本降低带来的进口扩大,确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胀势头,这也是不能否认的事实。

      可以肯定,如果目前人民币依然处于2005年之前的高位,由贸易顺差导致的外汇占款可能更为离谱,国内的货币超发压力也会比现在更为严重。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要感谢这些年来的人民币升值。

      当然,历史经验说明,汇率博弈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斗争的手段。而当本币大幅升值到一定阶段之后,尤其是一次性大幅升值,往往预示着资产泡沫盛宴的结束。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对泡沫化的难题,社会氛围浮躁,加上国际炒家屯兵香港虎视眈眈,让人民币升值蒙上了一层复杂的色彩。以国际炒家的算盘,力压人民币大幅升值,无非是为了继续让中国资产泡沫膨胀,掩护国际热钱安全撤离。姑且不论海外此类报道的真实性究竟如何,未雨绸缪总不会错。其实,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打破“人民币必然单边升值”的预期都十分必要。因为从市场供求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和外币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谁必须单边升贬的逻辑。

      所以,笔者以为,人民币宜采取扩大波动幅度的方式,来应对热钱肆意泛滥的问题。当国际资本纷至沓来时,如果我们依然采取之前的小幅缓慢升值的方式,可能会进一步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更大规模的热钱流入。如果采取一次稍大幅度的升值,同时扩大汇率波动区间,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给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博弈创造比较大的空间,这样至少可以避免前几年走过的弯路。

      经过30多年的经济起飞,中国的工业化正走入中场,货币价值理应重新评估。提高名义汇率或高通胀都是与之形影相随的经济现象。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物价形势,人民币升值或许不是最佳之策,但肯定是必不可少之计。任何政策的执行都有成本,升值会给出口企业带来巨大阵痛,但要是如果没有忍受阵痛的勇气,没有权衡轻重的智慧,我们有怎么能跨过这个坎呢? (作者为中国人保资产研究所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