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信息披露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理财一周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资金·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T1:艺术资产
  • T2:艺术资产·新闻
  • T3:艺术资产·聚焦
  • T4:艺术资产·市场
  • T5:艺术资产·投资
  • T6:艺术资产·批评
  • T7:艺术资产·收藏
  • T8:艺术资产·大家
  • 升值抗通胀争议不断——“十二五”战通胀系列评论之四
  • 外界环境剧变压缩央行政策空间
  • 上海汽车重塑上海品牌
  • 高官退出国企:俄总统下“禁官令”
  • 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才能稳定全球流动性
  • 美元的正确选择
  •  
    2011年4月8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升值抗通胀争议不断——“十二五”战通胀系列评论之四
    外界环境剧变压缩央行政策空间
    上海汽车重塑上海品牌
    高官退出国企:俄总统下“禁官令”
    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才能稳定全球流动性
    美元的正确选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海汽车重塑上海品牌
    2011-04-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宁远

      ⊙陈宁远

      

      上海国资整体证券化重组的重头戏之一,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汽集团)整体上市基本落下帷幕。停牌近两个月之久的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汽车)和华域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域汽车)4月6日同时发表重组预案公告。上海汽车拟向上汽集团以及上海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以非公开发行方式购买其持有的从事独立零部件业务、服务贸易业务、新能源汽车业务相关公司股权及其他资产。这意味着上汽集团所有围绕汽车工业形成的经营性资产,全部装进两个上市公司。

      此次交易从财务指标上看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期待的。上海汽车将定向增发17.28 亿股购买相关资产(发行价为16.53 元)。这相当于全部22项相关资产11 倍市盈率(PE) 注入上海汽车(二级市场上海汽车PE为12.4),考虑股本增加等因素,重组后暂时对公司业绩只略有增厚。初步计算,合并报表后,2010 年每股收益(EPS) 为1.488 元,比资产注入前提升0.003 元。这对目前相关品牌新车比春节火车票还紧俏的上海汽车来说,的确不算什么财务上的重大利好。

      但此次交易不能只计算EPS。此次交易完成后,上海汽车在整车、零部件、汽车贸易及其服务、新能源等汽车工业和服务形成的格局,独步国内,未来成长空间不容小觑。

      更为重要的是,上海汽车这种整体国企证券化的改革,彻底市场化动向明确,符合通过资本市场成为公众公司的国企改革大方向。

      比如此次重组对已上市的华域汽车来说只不过换了个股东名字,但对整个上汽集团来说,一(上汽集团)拖二(上海汽车和华域汽车)的资本市场结构,就变成了一二三的结构——即上汽集团控股上海汽车,上海汽车控制华域汽车。这个结构的好处是上汽集团作为管理机构,随时可以撤销而合并到国资委的大部制里。届时上汽集团可顺理成章将所有股权直接划拨国资委名下,国资委作为出资人直接和资本市场打交道,这样国企机关为公众公司的改革,是消除大部分国企都有一个国资委下的机关母公司现状最为简洁的办法。当然,这个办法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因为精兵简政从来都是需要下大力气的。

      最近几年来,国有企业运行大型化的势头越来越显著,而领军者基本都是央企。上海汽车是唯一在重大支柱行业里,市场占有、生产规模和企业利润全面超过央企的地方企业。自2006年成为上市公司中最大的整车企业后,上海汽车2008年的销量为182.6万辆,2010年销量为358.3万辆,两年几乎翻了一番,速度是惊人的。

      这当然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中国成为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但也与上海潜心打造先进制造业是分不开的。而打造汽车工业品牌,对代表中国生活质量的上海来说,重要性难以估量。可以说,作为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以领先中国市场的汽车工业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火车头地位是上海最恰当的选择。

      汽车工业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皇冠,因为从制造业经济学的直观上看,再也没有什么产业能像汽车业那样涵盖不同的产业链,包含各种科技发明,而又和国民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能力息息相关。一辆美丽的汽车开出去,一个国家全部经济发展的内容和水平、国民富裕程度尽在其中——甚至可以细化到格调品位和环保意识上。

      按照这个理解在上海生产汽车,可以说名副其实。因为在历史上,上海不仅是中国近代工业摇篮和最大工业基地,也是中国科技发达和时尚文化总是领先一步的地方。尽管目前上海汽车生产品牌繁多,有的甚至还是国外品牌,但这不要紧。只要上海继续保持着外滩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胸怀,那么上海过去能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外滩,也就会有万国元素皆有的中国上海汽车。

      从这个角度看,此次上汽重组既是重塑上海品牌的起点,也是可见的现实和未来。(作者系独立财经观察人士,知名财经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