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涨。供需缺口是价格上涨的基本动因,全球流动性过剩和投机需求增强是主导力量,美元贬值是重要推手,地缘政治及突发事件更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波助澜。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加大了中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外部挑战。
⊙詹向阳 马素红
近几个月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呈现加速上涨势头。国际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关口,黄金、铁矿石价格纷纷创下历史新高,国际粮价也达到近两年以来最高。尽管受日本地震影响,近期国际油价和金价出现小幅回落,但笔者认为,大宗商品的长期上涨趋势并未改变。受此影响,全球通胀压力将持续加大,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将受到较大影响。
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原因何在
大宗商品既具有一般商品属性,也具有金融产品属性。因此,其价格走势既受真实供需关系影响,也受金融市场投资甚至投机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讲,推动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包括需求回升、供给偏紧、全球流动性过多、商品投机增强、美元贬值等因素。
1.供需缺口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基本动因。
首先,受世界经济复苏带动,能源、工业金属等周期性较强的大宗商品总体需求稳定回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数据,2010年世界经济增速为5.0%,2011年世界经济增速有望达到4.4%,较2010年略有下降但将更加稳健。
世界经济在危机后的较快复苏,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对能源、工业金属等大宗商品的需求持续性增加。欧佩克最新预测,2011年世界石油日需求增长将达到120万桶,整体需求有望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
其次,供给方并不是决定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变动的主要因素,但从长期来看,供给增长的放缓甚至绝对性的减少在决定市场供求和市场价格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
目前铜矿和铁矿产量的问题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发现的新矿数量逐年减少,且老矿品位持续下降,同时由于矿开采特有的技术性限制、开采周期长、资源不可再生等因素的影响,铜、铁、镍等金属矿石的供需缺口持续扩大。根据国际铜业研究小组公布的预测数据,2011~2014年的铜矿产能年均增长率仅为4.9%,且其中70%以上的新增供给将在2013年后才能出现,因此,预计近两年铜金属市场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
相对于能源和基本金属来讲,粮食价格对于全球经济增长周期性因素的敏感度较低,但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较大。2010年下半年全球极端恶劣天气明显增多,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俄罗斯、加拿大,以及欧盟等小麦主产区普遍大幅度减产。
此外,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粮食产区也因为异常天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产。粮食减产使一些主要的粮食生产国开始限制粮食的出口,同时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为应对粮荒又加紧囤粮,全球粮食供需失衡加剧进一步推高粮价。
2.全球流动性过剩和投资需求增强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导力量。
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在2010年均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特别是美国于2010年11月宣布实行规模为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美联储在执行QE2过程中投放的大量流动性并没有完全进入实体经济,而是有很大一部分进入了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特别是涌入资源性产品市场和部分农产品市场,从而推动价格上涨。
从2011年的情况看,主要发达经济体仍将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的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仍在执行,全球流动性总体上十分充裕,这也成为支撑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继续处于高位的重要因素。
在当前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作为一种保值增值的投资工具,在国际资产配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强化了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这也是促成本轮大宗商品牛市的重要因素之一。
汤森路透的统计显示,今年大型基金对商品市场的新投入资金可能为600亿美元,到年底时各类基金在大宗商品资产上的投资规模可能达到5000亿美元。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目前投资者所持有的大宗商品,仅占全球金融财富的不足0.5%,而投资组合最优化技术表明,应配置在大宗商品的“合理”财富比例为15%至25%。因此,投资机构仍可能继续增持大宗商品以优化投资组合。
3.美元贬值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推手。
大宗商品大多以美元计价,美元走弱通常会推高商品价格。从历史数据看,大宗商品与美元汇率总体上呈负相关关系。美元指数已从2009年3月中旬的阶段高点89点,回落至2011年3月14日的76.7点左右,这使得美元计价的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强势上扬。美元在2011年更有望呈弱势震荡格局,大幅走强的可能性较小,从而间接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构成重要支撑。
4.地缘政治及突发事件为大宗商品涨价推波助澜。
地缘政治风险及突发事件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从2010年初至2010年6月底,由于欧债危机风险大幅上升,避险资金大量流入黄金市场,致使国际金价上涨幅度高达13.21%。
此外,2011年初以来中东北非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这一方面加剧了投资者对国际原油产量进一步下降的忧虑,推动国际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另一方面又使大量资金涌入黄金市场避险,进一步将国际金价推升至1430美元/盎司的高位。
全球通胀形势及货币政策选择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全球通胀压力自去年12月呈总体上升走势。但与此同时,各经济体的情况又存在差异,美国和日本的通胀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欧洲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通胀水平纷纷超出调控目标,不同的通胀水平引致它们的货币政策动向不尽一致。
美国目前通胀水平较低,仍将延续超宽松货币政策。受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的推动,美国1月份CPI为1.6%,达到近8个月的新高,不含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增速为1%,处于较低区间。根据伯南克近期的几次公开表述,我们认为,为了持续改善就业、巩固复苏基础,美联储会将QE2的6000亿规模执行到底,在通胀仍处在合理区间的情况下,美联储不会急于升息。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使日本通缩局势有所改观。石油、原材料等进口成本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日本持续已久的通缩形势。日本CPI自去年10月开始由负转正,1月份CPI为零。但日本要想彻底走出通缩,还须继续执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近期日本地震及核泄漏事件使其本来就已疲弱的经济雪上加霜,进一步强化了延续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输入型通胀有望使欧洲提前加息。2011年2月,欧元区通胀水平达到2.4%,连续第三个月高于2%的通胀调控目标。英国近期CPI已经推升至4.0%,远超警戒线。能源价格上涨等输入性因素是造成欧洲国家近期通货膨胀率攀升的主要原因。考虑到日益增加的通胀压力,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近期均透露出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意向,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更是空前坦率地给出了加息时间表。在欧洲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且内部分化明显的情况下,如果欧洲央行为对抗通胀而加息,欧洲出现“滞胀”的可能性要远大于美国。
受粮食与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动,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明显增大。2011年2月,中国CPI为4.9%,韩国为4.5%,巴西为6.0%,印度CPI去年12月达到9.4%。
通胀压力不断上升促使新兴市场经济体加快收紧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4月5日宣布加息25个基点,这是中国今年第2次、去年10月以来第4次加息;印度央行3月17日宣布再次加息25个基点至5.75%,这是该行去年3月以来第8次加息;巴西央行3月2日决定加息50个基点至11.75%,是今年第2次、去年4月以来第5次加息;俄罗斯2月28日加息25个基点至8.0%。预计新兴市场经济体还将继续迈出加息步伐。
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与对策
1.大宗商品涨价下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特别是国际原油的价格上涨,加剧了我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例如,本轮国际油价的大幅度上涨提高了能源成本。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我国原油进口量为2180万吨,金额为141.8亿美元。
据此测算,由于此轮油价上涨,我国进口原油方面每天约多花5000万美元。由于我国对石油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高,在世界经济复苏和地缘政治不确定的风险下,高企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通过大量的进口传导到国内市场。近几次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受持续走高的大宗商品价格推动,尤其是国际油价在今年以来的快速上行,我国2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7.2%,创下2008年10月份以来的新高,涨幅超出市场预期。随着我国资源性产品改革步伐加快,PPI向CPI传导的渠道将会比较通畅,传导速度将会相应加快。大宗商品走势使PPI短期内可能还将维持在高位,会有相当部分的PPI上涨最终会以成本推动的形式传导到CPI中去,推动其持续性抬升。
2.我国如何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一是加强对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和话语权。由于中国需求在全球总需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铁矿石需求占世界的60%以上,钢材需求占50%左右,铜和铝的需求接近40%,我国应该加强对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控制力,改变被动接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局面。
二是加强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监测,科学指导企业的进出口行为,督促企业对大宗商品价格进行套期保值,并防范套保行为再度演变为投机行为。
三是降低我国在能源、原材料方面的对外依存度,以能源、物资等储备代替单一的外汇储备,加快构建多元的国家储备体系。
四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推动经济增长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减少对传统能源及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加快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商业银行应从哪些角度关注国际大宗商品涨价
一是注重在投资组合及理财产品中对大宗商品的配置,跟踪研判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把握贵金属等交易品种价格波动带来的盈利机会。
二是在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背景下,密切关注中国央行加快收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把握信贷投放节奏,提高贷款议价能力,同时加强流动性管理。
三是关注大宗商品涨价对国内不同行业及上下游企业带来的影响,准确把握企业客户的经营动态,及时调整营销策略、跟进金融服务。
(詹向阳系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总监兼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马素红系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