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追求贸易顺差的出口导向型战略转型过慢,导致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形成了对基础货币的巨大需求。这是目前通胀预期居高不下的主要根源。
⊙李长安
目前,通货膨胀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按照货币主义的观点,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其隐含的意思是,只要货币发行超过全部商品的市场价值,那么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对于中国而言,货币过度发行显然是导致当前通货膨胀问题日渐严峻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然,在为何超发问题上,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比如地方投资冲动、重复建设以及各种各样的开发项目等。这其中,由巨额外贸顺差所形成的外汇占款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表明,片面追求贸易顺差的出口导向型战略转型过慢,导致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形成了对基础货币的巨大需求,经过多年累积,目前已经到了问题集中爆发的时期。这是目前通胀预期居高不下的主要根源。
从历史数据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出现了迅速增加的趋势。1990年底,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大约为1.52万亿元。此后节节攀升。1996年是一个明显的“拐点”。在这一年,M2与GDP的比率首次超过100%。此后十多年就一直运行在此点位以上。至2010年底,M2余额已经高达72.5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也达到180%多,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单纯从这一点来看,我国货币超发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
但是,如果我们将庞大的外汇储备所形成的外汇占款考虑在内的话,就可以发现,随着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的额度越来越大。1994年汇改以后,我国外汇管理的思路是要求企业强制结汇,即企业的出口所得要强制结算成人民币,这样央行就成为最大的外汇购买者,政府是最大的外汇持有人。在这种体制下,如果贸易顺差不大,那么对货币需求也不会产生很大影响。但如果顺差过大,外汇储备持续增加,那就会导致对基础货币的庞大需求,货币发行的调控难度也就随之增加。
我国的外汇占款直接来源于强制结汇制度下的外贸顺差,而中国庞大的贸易顺差,首先应该归功于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的对外贸易额连年大幅增长。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赢得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2001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5097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再破2万亿美元大关,2010年达到近3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差不多6倍。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从小额逆差或小额顺差转变为常年性的巨额顺差、从外汇极度短缺发展成为外汇储备全球第一的过程。1995年,我国的贸易顺差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67亿美元。2005年一举突破1000亿美元,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2008年接近3000亿美元。金融危机后,贸易顺差略有减少,2010年为1831亿美元。由于多年的对外贸易顺差巨大,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增长,至2010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到2.8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外汇占款的另一个来源是国外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吸引国外资本直接进入国内投资是一项重要战略。统计数据表明,截至目前,外商对华投资累计设立企业近70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万亿美元,并连续17年位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外商直接投资形成了“二次结汇”,就以目前的汇率来计算,这些外商直接投资所占用的人民币就有7万亿元之多。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外汇占款对M2/GDP的影响不大,两条曲线呈黏合状。但自1996年后,剔除外汇占款后的M2/GDP曲线明显要低于包含外汇占款在内的M2/GDP曲线的高度。让人担忧的是,这两者的差额正在呈现出逐渐扩大之势。从数据上看,如果不考虑外汇占款的话,1990年M2与GDP的比率为82%,1996年首次达到100%,2010年已经达到180%多。
但如果将外汇占款排除在外的话,1990年M2与GDP的比率为79%,2010年该比率为134%。这都要大大低于包含外汇占款在内的M2/GDP的情况。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存在着巨额的外贸顺差及其形成的大量外汇储备,使得外汇占款的额度大大增加,也使得M2/GDP要比剔除外汇占款的M2/GDP高出50余个百分点。
再从外汇储备增加额方面来分析其对货币发行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1990年,外汇储备增加额占M2增量的比重仅为14%左右。但自2001年后,该比重大幅上升,其中2001年为16.3%,2004年已达50.2%,2007年更是达到惊人的60.7%,这就意味着,该年度增量的货币中,有60%多是因为外汇占款所致。2010年虽有下降,但仍达到25.3%。也就是说,在目前全部超发的货币中,有四分之一多是因为外汇占款所致。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对外贸易不平衡给我国宏观经济带来的重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的通货膨胀呈现出典型的输入型通胀特征。如果从根源上来说,传统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已经到了必须要转型的时候了。在资本稀缺时期,采取多种措施如税收优惠、土地无偿使用、廉价劳动力等等大力发展出口创汇产业、追求贸易顺差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资本稀缺的状况已大大改善,目前更是进入了流动性泛滥的时期。如果不改变盲目的外资崇拜的发展战略,中国的输入型通胀势必将会越演越烈。
因此,为了解决贸易顺差过大及其引发的外汇占款过多问题,首先有必要改变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抑制由于低价出口商品引发的国外超额需求。近些年来,我国出口商品低价出口的现象有增无减,不仅低价竞争的出口商品范围呈扩大的态势,而且参与低价竞争的企业不断增多。
根据商务部的有关统计,2009年我国轿车出口平均单价为7847美元、数码相机67美元、液晶显示器111美元、冰箱127美元、洗衣机125美元、空调183美元、微波炉41美元、裘皮服装289美元、皮革服装42美元。这些商品价格均大大低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甚至低于国内市场价格,以至于出现了中国商品国内外“倒挂”的现象。
低价必然引发超额的需求。要改变这种情况,除了大力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收入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也显得十分必要。
另一方面,人民币有计划地稳步升值也有助于减少贸易顺差,从而减少外汇占款现象。在1990-2010年的20年期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经历了一个先贬值、再升值的过程。1990年,1美元可以兑换4.48元人民币。1994年,人民币汇率降至最低点,1美元兑换人民币达到8.62元。此后,人民币汇率略有上升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再次迈上了缓步升值的道路。根据央行的统计,2005年7月汇改以来至2010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5%,对欧元汇率累计升值14%。而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测算,至2010年末,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4.8%、实际有效汇率升值22.6%。如果按照实际有效汇率计算,那么由于人民币升值所导致的外汇占款至少减少了20%以上。
最后,改变外汇管理模式也势在必行。去年年底,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货物贸易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自今年起,全国的外贸企业都可以将自己的出口收入存放境外,这是中国外汇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转变。支持企业将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既可以减轻央行对冲外汇占款的巨大压力,又可以缓解通胀预期和人民币升值预期,进而增加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可谓是一举多得的有效办法。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