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上证零距离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露
  • B4: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引入政策对冲因素
  • 六年来首现季度贸易逆差预示什么
  • 团购网站集体患上“诚信病”
  • 艺术品证券化份额如何估值才合理?
  • “善利万物而不争”——国学与资本市场漫谈之五
  • “金砖国家”
    撑起世界经济新希望
  •  
    2011年4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引入政策对冲因素
    六年来首现季度贸易逆差预示什么
    团购网站集体患上“诚信病”
    艺术品证券化份额如何估值才合理?
    “善利万物而不争”——国学与资本市场漫谈之五
    “金砖国家”
    撑起世界经济新希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六年来首现季度贸易逆差预示什么
    2011-04-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谭浩俊 周子勋

      改变满足低端制造、加工生产、过度消耗资源和利用廉价劳动力的现状,已成我国经济发展必须攻克的一道难关。不然,贸易逆差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和主要难题。但贸易关系并未反转,只是我国如何增强在国际贸易和产品定价上的话语权变得更急迫。欧、美、日贸易保护势力明显抬头,对今后可能出现的贸易逆差,我们须未雨绸缪。

      贸易关系并未出现反转

      ⊙谭浩俊

      

      海关总署10日发布数据,我国进出口贸易今年首季有10.2亿美元逆差。这是继2003年和2004年一季度之后,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其中,2月逆差为73亿美元,是7年来最大单月逆差值。这意味着什么?是贸易关系反转还是隐含着新的矛盾?

      众所周知,出口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拉动作用比投资和消费更大。但过去几十年出口对经济的拉动,更多是在低端制造和加工环节,与之伴随的则是劳动力的过度廉价和对资源的过度消耗。随着国际市场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以及环境保护对工业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越南、印度等国也纷纷发挥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我国在低端制造和加工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正明显下降。因此,若继续维持目前的制造业和出口现状,贸易逆差是必然结果。不仅如此,在不长的时间内,贸易逆差还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和主要难题。

      而实情是,我国在制造业升级、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等方面的步子并不快,力度有待增强。尤其在结构调整和政绩需求的关系处理上,一些地方政府仍过度偏向于政绩需求,仍把眼光盯在维持低端制造、满足加工生产、过度消耗资源和利用廉价劳动力上。改变这种现状,已成我国经济发展必须攻克的一道难关。

      不过,却也不能因此就认为贸易关系已出现反转,更何况,3月又已回归了顺差。一季度的贸易逆差,更多还是由于进口贸易激增,尤其大宗商品不仅进口数量大增,而且价格大涨。如铁矿砂进口1.8亿吨,增加14.4%,进口均价上涨59.5%。又如大豆,虽然进口量减少了0.7%,但进口均价上涨了25.7%。显然,由于我国对某些商品的消耗量过大,如果不能有效增强在国际贸易和产品定价上的话语权,我国的贸易关系将更难把握,对贸易进出口的调控难度也将更大。

      当然,也不能排除我国在出口方面面临的矛盾和压力。金融危机以后,欧、美、日等我国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势力明显抬头,与我国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多。加之美国实行出口拉动就业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产品构成了新的阻力。而这个局面在短时间内并不会改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企业已经习惯于利用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资源优势,在创新、创造等方面明显缺乏动力,缺乏自觉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在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我国在出口方面的优势不仅会丧失,而且最终成为劣势。

      也正因为这样,今后贸易逆差出现的机会可能会多于顺差,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避免由此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显示多重不确定性风险

      ⊙周子勋

      

      对于贸易逆差,不少人认为是此前进一步提高进口以平衡贸易结构的政策得到了体现,但是需要看到的是,首季贸易逆差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出现的,而全球经济复苏的局面本该能促进我国的出口。笔者以为,这才是需要格外注意的。

      去年以来,随着经济复苏的基础全面巩固,全国各地开始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全国最低工资标准都大幅上涨了近40%,而且随着劳动力的短缺,还将持续上涨,不少跨国企业在中国的代工生产厂商为此向亚洲其他国家甚至本国周边地区转移,这自然会给我国的制造业带来新的不确定影响。但是目前环境下,地方政府的粗放发展模式促使他们进一步依赖外资,从而出现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从我国整个的经济增长形势以及消费、投资的变化来看,这个问题值得关注。 

      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物价涨幅不断创出新高,市场通胀预期压力一直处于高位。消费者对通胀预期不断提高,给整个消费市场增长带来巨大压力。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至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18亿元,同比增长15.8%,比去年12月下降3.3%。如果再加上物价上涨因素,消费增幅要低得多。这一数据在其他的地方也得到了印证。调查数据显示,今年1月,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99.9,比2009年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还要低。这与我们一直呼吁的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呈现截然相反的局面。

      而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投资也同样有了新的改变,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至2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9264亿元,同比下降23.6%。而作为反映投资增速的主要指标,发电量则增幅大幅下降,而随着货币政策的持续向稳健回归,信贷市场却出现了不正常的现象,一方面银行继续“傍大款”,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大量企业不得不通过信托以及高利贷等其他途径融资,而高额的融资成本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从国际环境来看,虽然近期欧元区经济受到了葡萄牙等国的债务危机的困扰,但整体复苏局势不会改变。而且上周欧洲央行宣布了3年来的首次加息,显示出目前的经济风险在于通胀。日本地震也使得世界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一方面日本将推动重建,但短期内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核泄漏的影响则更长远。另一方面在宽松政策下,大量流动性将推高市场的价格水平,给市场带来不稳定风险。新兴市场几乎全部都处在不断上涨的物价困境下,在保持高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面临着艰难的权衡。

      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外界表示要提防因输入性通胀压力而使我国的经济陷入滞涨的风险。现在来看,这个不确定性风险更值得警惕。

      (作者系资深宏观经济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