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广告
  • 4:焦点
  • 5:财经新闻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调查
  • B1:披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T1:艺术资产
  • T2:艺术资产·新闻
  • T3:艺术资产·聚焦
  • T4:艺术资产·市场
  • T5:艺术资产·投资
  • T6:艺术资产·批评
  • T7:艺术资产·收藏
  • T8:艺术资产·大家
  • 中国的利率变动趋势
  • 注意:助推全球通胀因素正在弱化
  • 分红的悖论
  • 艺术品交易成了逃税重灾区
  • 保障房或是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大机遇
  • 内心恐惧才是真正的危机
  •  
    2011年4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中国的利率变动趋势
    注意:助推全球通胀因素正在弱化
    分红的悖论
    艺术品交易成了逃税重灾区
    保障房或是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大机遇
    内心恐惧才是真正的危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内心恐惧才是真正的危机
    2011-04-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育琨

      王育琨

      日本按计划拟向太平洋排放约1.15万吨核辐射污水,引发了世界各国普遍的担忧。核危机正向地球人逼近。

      日前与日本名城大学教授河田信老师在海底捞喝着小酒,品味着美食,观看着抻面表演。但这都抹不去我们对地球环境面临大灾难的忧心。

      我问:“河田老师,这次日本危机,引发了您什么样的思考?”

      他答:“每一次的灾难,都是砥砺一个民族的机会。这回灾难将使日本这个民族摈弃一些不好的品质,增加一些优良的品质。”

      我问:“会去掉一些什么?会增加一些什么?”

      他笑笑:“长期发达的经济,让日本这个民族太安逸了。这回遭遇巨大的灾难和艰巨的任务,日本人不得不紧张起来了。日本好的品质主要就是安心做事,不断寻求改进。灾后这样的品质将会进一步光大。”

      河田信老师是一个思想家。他的《丰田管理方式》是我所看到的最深入解读丰田生产方式的专著之一。两年前,我们一起去德胜洋楼考察,他的第一句话就把德胜洋楼总监聂圣哲紧紧地抓住了。河田说,盲目追求规模和发展,是20世纪颇有危害的发展观。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人类将会走上与其他生物完全没有关系的不归路。

      聂圣哲当时很谦虚也很真诚。他对河田信先生说,我们没有把事情办好,没有做出好产品。河田信说,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日本人的老师。德胜洋楼的做法,实际上是把员工和管理者看成一体,这个太不简单了。也很值得日本人学习。

      河田信老师考察德胜洋楼回日本后,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他的三个博士生,就集中研究三个案例。一是泰罗制,二是丰田生产方式,三是德胜洋楼。他认为这是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德胜洋楼所代表的,是在一个精巧的场域设计中,员工人人都是管理者。这一条看着容易,实行起来很不容易。公司运营实际上是一种教育安排。

      回到日本救灾话题,河田信老师说救灾最关键的就是看每一个日本人,是不是都可以像丰田和德胜这样处于人人自觉,不为啥只是做的进取状态。他有两个儿子在东京。我问他地震核泄漏危机后,有没有把两个儿子召回相对安全一点的名古屋家的想法和行动?

      “怎么能那样做!这样做对他们、对我们家庭都是一种耻辱。不可能的。在灾区一线,就是他们的机缘。不能割断这个缘分”。老人笑笑说。我知道,在名古屋的中国留学生,都纷纷被中国的父母接回中国了。

      大地震后,日本人撤退到安全地方都排队有秩序地走路。而当海啸发生时,日本人的节奏开始有了一些异样。当核泄漏危机深重的时候,日本人也开始抢购起来。美国每年投资在反导弹体系上的资金超过100亿美元,日本与欧洲的投入也不在小数。可是真到面对核危机时,也都束手无策。那巨额的核能投资,非但没有减少对安全的恐惧,反而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危机!

      我就这个现象向河田信老师请教,是不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危机更为深重?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是日本人内心的恐惧导致了这次大危机?河田信老师陷入了沉思。他认同,人类的贪婪,源于深深的恐惧。真正的危机,是人们内心恐惧所引发的危机。他预计,日本恢复到灾难前的水平最快也需要六年。

      为了摆脱恐惧,寻求安全,为了虚妄的安全,盲目投资耗费资源,结果最后却害了自己。这是人类的深刻危机。人们制造核武器的目标是保护自身安全。可是,核武器越发达,人们却越不安全。这是最大的悲哀。最后找不到胜利者。即便如此,没人敢停下来。

      利比亚危机,或会进一步加深核威慑。卡扎菲曾经劝说伊朗和朝鲜放弃研发核武器。结果自己却招致肆无忌惮地炮轰。看上去美国人、欧洲人很聪明,他们终于可以借助狂轰滥炸干掉一个他们不喜欢的弱小的强权政府。但是,他们会由此制造出这个世界的死士。他们在把这个世界赶进深深的危机之中。当这些小国发誓要保护自己的时候,这种危机就真正地向人类逼近了。

      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说过:“人类将会杀戮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她得到救命?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巧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灭绝的放纵的贪欲,人类则能使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欲正在使巨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含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价。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斯之谜。”

      这个世界都要成长,都要规模化,都要达到顶级,都要成长为数一数二。人类已被训练成、催眠成成长的人类。外在的呈现是那样的迷人,驱使我们舍本求末,忽视实相而寻求惹人喜爱的外在呈现。人们已经迷失了真北。

      人类的“需要”是有限的,但是人虚妄的“想要”却无穷尽。即便把地球的资源都给你还不够!于是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核武器竞赛。压垮人类的,绝非“需要”,而是虚妄的“想要”。

      人呀!

      (作者系北京大学民营研究院企业家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