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宁 ○编辑 张亦文
近两年中小银行渠道基金销售异军突起,成为不少基金公司实现销售突围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银行存贷比指标监管的日趋严格,中小行揽存压力或将上升,未来基金公司对中小行的基金销售动力能抱多大希望目前还是未知之数。
中小行异军突起
传统上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垄断了基金销售的大部分市场,然而随着新基金发行数目的激增,传统渠道拥堵现象日益突出,大行首募效率也有所下降。为了在激烈竞争中实现销售突围,部分基金公司将目光投向了中小商业银行。
而近两年来中小银行的基金销售能力也在逐渐得到业内的认可。
数据显示,去年中小银行托管基金的数量和频率在逐渐提升。具体看,招商银行共托管新基金9只,民生银行托管2只,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各托管1只。
在今年新成立的基金中,中信、兴业、浦发、广发和华夏银行都已揽入托管业务,在发的新基金中,招行、中邮储和深发展也在基金托管行之列。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共成立新基金62只,平均单只募资规模为15.26亿元,虽然大部分新基金依旧在大行托管,但中小行托管行发行也不缺乏亮点,例如中信银行托管的浦银安盛货币基金首募规模为25.75亿元,招商银行托管的嘉实多利基金首募规模为23.40亿元。
中欧基金副总经理徐红光表示,在弱市震荡的背景下,大银行渠道会出现资源拥挤的情况,中小银行反而更能集中资源投入到基金发行工作上去,为我们带来惊喜。
基金销售受考验
然而中小银行基金销售的动力或将受到考验。
有消息称,监管层将自6月起对商业银行的月度日均存贷比进行监测,要求存贷比日均不得高于75%的监管标准。
这意味着,相较于此前通常只需月末或季末符合75%的监管要求,该项监管提升了银行的日常揽存压力,而网点、客户规模都不具优势的中小银行则压力更甚。
业内人士指出,中小银行的存贷比传统上就高于大银行,其吸收存款难度又大,因此实行月度日均存贷比监测或将使其揽存压力大为上升。在此情况下,中小银行很可能优先考虑保住甚至扩大自身存款量,而非将钱“推出去”买基金。
沪上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如果消息证实,那么下半年开始中小银行自己可能都要为吸收存款而四处想办法,其卖基金的热情有所下降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监管要求的提升也使得中小商业银行意识到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信贷模式去发展。该人士表示,正是看到了基金销售市场的巨大利润,中小银行才会在近两年积极加入托管队伍与大行展开销售竞争。在业务转型过程中,中小行会把基金托管销售业务放在什么样的位置,目前还是未知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