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邱家和
中国古典家具,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自然是地地道道“中国”的,但中国古典家具市场,尤其是其中的高端收藏品市场却是“国际”的,具有很突出的国际性。了解并把握这种国际性,对于中国古典家具的买家来说是不容回避的课题,而本期报道所涉黄花梨家具与紫檀家具的拍卖,也许是理解这种国际性的范例。
负责家具拍卖的专家乔皓就对记者表示,侣明室的收藏很著名,不仅自成体系而且是国际化的口味,与中国人的选件不同。西方人选件,以线条、结构与造型取胜。对于藏家选件所考虑的诸多因素而言,雕工放在很后面,而中国人却很注重,往往首先看雕工。
这种区别体现为对明式家具与清代宫廷家具、黄花梨家具与紫檀家具的偏好。有趣的是,黄花梨的明式家具在国际上受到普遍关注,而紫檀宫廷家具则特别受到海内外华人买家的追捧。其实,这种偏好与亚洲拍卖市场对中国宫廷艺术的狂热追捧相关。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发育出渊源最悠久的宫廷艺术,一方面也结晶为最丰富多彩的文人艺术,前者以紫檀家具为代表,而后者到黄花梨家具达到巅峰。在瓷器、玉器乃至文房杂件等项目上,也反应出相似的偏向。如高古瓷、宋瓷乃至元明青花瓷,在欧美拍卖场更受欢迎,而清三代粉彩官窑,则在亚洲拍卖场叠创天价。
这种偏好也许源自文化交流的障碍。比如美国专家、中国古董家具收藏家柯惕思在谈到明式家具的国际性时就表示,对家具上的纹饰、雕刻,比如龙、蝙蝠等,需要熟悉特定的文化才能理解和把握,对外国人来说其感受会与中国人有所不同。相形之下,更容易被西方人欣赏的,是其造型和线条。更进一步看,这却是重新认识这些古董家具文化价值的契机。
比如在家具展开幕时举办的研讨会上,“侣明室”主人菲力浦·德巴盖就指出了明式家具在历史上对西方家具的影响;而中国藏家张徳祥更是提出了重新审慎明式家具的审美观的命题。这也许充分暗示了在21世纪这个“中国世纪”,随着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国古董家具的文化价值会不断被重新认识,而明式家具的当代性也因此得到验证。难怪自上世纪90年代登上拍卖场后,每到一个新的市场周期就会创造新的拍卖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