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封面文章
  • A5:基金·封面文章
  • A6:基金·封面文章
  • A7:基金·基金投资
  • A8:基金·市场
  • A9:基金·视点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访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人物
  • A16:基金·对话
  • 资金突围努力或难改大盘短线疲态
  • 多空轮回 落袋为安
  • 啥股票好?
  • 沪市上升趋势面临考验
  • 股金在线频道周末荐股
  • 本周股评家最看好的个股
  •  
    2011年4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8版:开市大吉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开市大吉
    资金突围努力或难改大盘短线疲态
    多空轮回 落袋为安
    啥股票好?
    沪市上升趋势面临考验
    股金在线频道周末荐股
    本周股评家最看好的个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多空轮回 落袋为安
    2011-04-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东方证券 潘敏立

      ⊙东方证券 潘敏立

      

      对某些研究报告要打个问号

      很久以来,我们一直对一些专业机构的研究报告表示出了相当的重视,尤其是一些大资金也会按此进行操作。正是这种资金的跟随性,也在某种循环上反射和实现了研究报告的价值。但从近期发生的一些事件来看,有一些研究报告真的是有些过了,特别是闭门造车和从利益角度出发所写出的一些东西。

      近期发生的一些上市公司和待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和诚信问题,都是令人十分惊讶的,听上去有些像笑话,但确实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前期有家待上市公司,在商店柜架上从来没有看到过其产品,居然在众多机构的询价之后仍然能够公开发行,而且抢购一空。这从一个极小的角度反映出在快速扩容的大背景下,投行的粗制滥造和专业机构的滥询价已到了极致。这是一家披露出来的个案,那么还有多少个隐患呢?

      近期有家曾经受到众多机构追捧并被众多研究机构推崇的上市公司,由于添加剂引发了社会责任问题和诚信问题。如果说,前期的研究报告没有关注到这个方面,那么还是情有可原的。但在复牌之际,在跌停之初,居然还会有研究机构出报告看好,并且煞有介事地测算着未来的EP,这明显就是受利益驱动的。就算是一个普通投资者也能想到,柜架上的产品几乎没有销量,这种快速消费品未来的收益又从哪里来呢?但有意思的是,居然还是有许多资金在两个跌停后快速买入。笔者很想问一下,如果这些钱不是受托资金,都是自有资金,下单的人会这样大手笔买吗?如果不是研究报告的盲从者,会这样进行操作者吗?

      股市中会有许多怪圈,所以,对于大量的研究报告,在阅读时我们都需要以打个问号的方式去看去品。

      

      股市中的背离

      在很多事情上,实际上每个人都是有一些第六感觉的,只是当时没有注意,而一旦遇到事情时,回头一想,真的是早已有提示。这说起来有些玄,但现实生活中却是经常遇到。回到股市中,也是如此,在变盘之前总有许多先兆,也许事前没有注意到,但事后一想,真的是早有提示。

      所以,我们经常性地会用“背离”这个字眼去描述:比如股指创出新高,但指标却在顶部形成背离,这种背离不仅产生在日线上更是在周线上体现;比如股指创出新高,量能却跟不上,同时在同一个位置不断地反复徘徊;比如指数创新高,个股却相当分化,有些早已是熊市还在不断地下行。比如有领跌品种出现,专业机构的研究报告开始受到质疑。

      这些先兆早就存在于目前的盘中,并且绝大部分的股民朋友都看在眼里。但股市中更多的人总是“乐观”当先,更多的着眼点是看到一部分快速上拉的品种,而且希望自己能追上,或者手中持有的品种也终有一天会乌鸡变凤凰。却忘了算一下这种“轮到”的比例,有时候真的是相当于在买彩票。

      有趣的是,在股市上涨时去说股市可能会有震荡,就好比在大太阳底下说待会儿可能会下雨有点不讨好。而且,历来看多的专业人士比较受欢迎。笔者以前大多时候也一直是乐天派,总觉得即使在熊市也没有什么好怕的,也会有个股表现得比较强,也有操作机会。在此番2661点上来之前,笔者也是全线看多,当时也算是在悲观声中的少数派吧。

      但从眼前的行情来看,总觉得能跟上节奏的股民朋友已经越来越少,大部分人开始转向盈利下降或者转向亏损和套牢。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上涨了一段之后,如果看震荡的话,最多被人说成胆小或者令人少赚一些,但不会有浮亏产生。反之,在上涨了一段之后,继续保持乐观情绪的话,唯一的好处就是一小部分投资者还会获得一些可能存在的利润,但大部分人却避不开风险,也无法完成落袋为安的工作。

      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多地从大部分操作者的角度去考虑,更多地提示风险规避和逢高减仓,或者大部队空仓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