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二级市场生命力的根本
⊙董军
近一两年来,本来就凭后发优势高歌猛进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呈现出井喷的态势,许多主流拍场先后出现了量价齐升的场面。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与拍卖这种交易方式的自身特征有关,也受到艺术品市场之外几个层面环境的演变所影响。
首先,艺术品进入交易市场就具备了商品属性,相对的价值开始寻找绝对价格的关联。与其他许多种商品不同,艺术品带有明显的稀缺性和未来得到更高评价和受大追捧的可能性。通过竞价获得稀缺的商品(特别是不关乎国计民生的商品,如艺术品、奢侈品)或以多方举牌发表对一件作品潜在艺术价值的意见,正是一个将信息对称起来并完成所有权的合法转移的过程。存在了数百年的现代西方拍卖和中国拍卖法都明确而直白地诠释了拍卖的本质:公开、公平、公正。无论你把它称作二级还是几级视场,拍卖作为艺术品最重要交易平台的地位自然彰显且难以动摇。
某种程度上,拍卖会就像一个评判和裁决艺术品的法庭,这不仅仅是因为拍卖师和法官都用槌子,都宣布规则并主持程序,更因为竞买人就如同一个个陪审员,他们的判断左右审判标的命运,区别是各“陪审员”无需在有罪与无罪之间达成绝对一致,而是各自公开发表意见,以最终声音最大者(即出价最高者)的意见作为终审。当然,同一个标的有可能几年就被提审一次,对其发落也在变化。
如果说,所谓一级市场在拍卖一直都扮演着有形或无形的支持角色,那它们就像是法庭上的检察官或原被告的律师。包括画廊、古董商在内的艺术品一级市场以及学术机构、博物馆甚至政府的作用本来是拍卖行所无法替代的。当有人问起今天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为何被拍卖抢尽风头、甚至各级通吃时,我个人以为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才搞了30多年,艺术市场起步更晚,一级、二级市场几乎是同步出发,没有明显的先后之分或前因后果般的关联。在都不发达成熟的情况下,拍卖的曝光度要比前者高上许多倍。
第二,中国的经典文物艺术在近现代遭受过严重的掠夺和破坏,存世的重要物品受到国家的收藏或法律的保护,能够在民间流通的数量相比国家的人口基数稀少到极致,成为经济发展和文化觉醒条件具备时猛烈爆发的定时炸弹。巨大的供需矛盾更容易寻找竞价成交的拍卖方式来得到解决。
第三,实际上,外延的学术支撑和一级市场一直隐性地存在着,在中国就不一定要以画廊或文物店的形式来表现。在战乱和计划经济的年代里,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这样的艺术家从没有真正停止奠定自己在艺术史当中的地位,二级市场开放后,他们一跃而入也是水到渠成之事,谁让作品如此散落在民间呢。再说,那些有进有出的藏家和行家们本身就扮演着“一级市场”的角色,只是没有挂起招牌罢了。
第四,中国艺术品的两大类,无非是以书画、瓷杂为主的经典艺术,和油画、雕塑、装置和影像等当代艺术。后者对学术评论以及一级市场的依赖和需求是明显的,特别是在经历了金融风暴洗礼之后,中国当代艺术界迫切需要重新甚至真正开始建立一个有本土话语权同时又与世界当代艺术接轨的体系。目前,随着资金和热情的聚集,一级市场与拍卖迎来了共同的机遇,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然,拍卖如果不能坚守自己的本分,背离了公开、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原则,起不到对称信息的作用,就一样会遇到麻烦。
具体到近一两年的现象,恐怕大家都清楚艺术市场以外一些特殊因素的作用,如货币政策、流动性和其他投资渠道现状,等等。但更加深层的原因,却是我上面提到的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国人的文化觉醒,这是一个非常容易预测而只待某个催化剂到位即猛烈显现的必然。尽管天价会令普通百姓咋舌,但艺术品市场的活跃是回笼流动性,帮助富人升级成功的境界,让大众分享艺术精神成果的最佳情景。
或许,艺术品拍卖的量价增幅会有波动,但整体上升的趋势不可逆转,因为还远没有到位。巴菲特说,买股票就要买即使市场关闭十年也踏实持有的那种,艺术经典的保值期没有时限。(作者系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