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至今4个多月,偏股基金业绩颇不好看。虽然大盘年内仍然是正收益,但偏股基金的净值表现却早已是“绿多红少”。尤其是大盘前两个月颇有表现的时候,很多股票基金的净值却在下跌,最近两周大盘跌了,部分基金净值还在下跌。这样的“两头不着调”,让一些基金曾经引以为豪的“超额收益”顿失依据。
是什么导致了基金投资在2011年初的相对被动?基金投资的出路又何在?本期基金周刊予以关注。
⊙本报记者 周宏
“惯性思维”缘何过重
有人说,偏股基金2011年前4个月的“失败”和2010年的“成功”有很大关系,这话不无道理。
从投资组合的角度看,2011年基金的最大问题在于,年初大部分偏股基金仍然维持了2010年的偏重“小而新(中小盘股、新兴产业)”的持股特点,而且偏重的程度比之2010年的平均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2011年的股市实际上演绎的是一个“传统”的大盘周期股的故事。一开始就押错宝的部分偏股基金,此后步步被动,至今仍无法完全走出这个阴影。
但回顾起来,一切又不是“看错”那么简单。首先,2011年初以来A股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变化都比较明显。但直至4月初,部分基金经理仍然声言继续维持“中小盘股”的超额配置,其表现已和“理性、客观”这样的专业态度距离很远。
另外,A股市场本身是个偏重周期行业的市场。以市场为业绩参照的偏股基金,理应更看重大盘周期股,而不是“小而新”。但现实是,部分基金在2010年沾了小盘股的便宜后,2011年竟然还继续高风险的集中投资中小盘股,其勇敢到盲目的状况也令人惊叹。
似乎可以推论,基金年初业绩不佳表面上是惯性思维,其实质可能和部分基金去年投资比较成功、进而过于自信、思维逻辑简单化有关。说直白点是“思维上的骄傲”蒙蔽了基金经理们的眼睛,进而也影响到了他们的业绩。
判断何以如此“执著”
除了惯性思维外,偏股基金今年以来一直被动的原因,还和“不愿认错”的心态有关。无论是在宏观判断、行业配置乃至个股判断上,我们都可以见到这样的案例。
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前一阶段的“双汇瘦肉精”事件,一家重仓持有该股的基金管理公司,在该股尚未有明确调查结论前,即称该股受“瘦肉精事件”的“实际影响不大”,并强调将“长期持有”云云。
其实,旁观者已经看出,“双汇瘦肉精”事件对该公司旗下基金净值的影响程度。由于事发突然,基金公司没有必要如此“执著”来论证公司决策的正确性,而这种论证本身也不会对基金的品牌有什么帮助。事后证明,该公司的“高调宣传”恰恰吸引了外界关注,导致了后来更加被动的一系列市场后果。
历史证明,证券市场上错误千千万万,发现错误后积极改正,往往是成本最低的解决方案。而“输不起”、“不能错”的心态,往往使得事态从“不愿认错”的境地一直发展到“无法认错”的境地。2008年A股的主动型基金中,业绩跌幅最大者接近7成,相当程度是和当时操盘者“不认错”的心态有关。
投资信心是否过盛
还有,今年偏股基金的业绩波动,或许还和部分基金经理在去年业绩较好后自信爆棚、投资操作心态失去应有的平衡谨慎有关。2010年业绩排在行业前列的基金绝大部分今年业绩垫底,这或许和该年大量“新面孔”出炉,基金经理缺乏市场经验有一定关系。
比如,日前遇到的一位去年排名靠前的债券基金经理,在论述其投资策略时称:对于未来的通胀情况不清楚,“但无论是通胀上行还是下行,我肯定都能挣到钱。”这样只有自信没有逻辑的表达实在让人担心。
同样的,伴随着时间发展,业内开始埋怨市场行情“没道理”的声音也开始增多,不少一度业绩靠前的基金经理在季报中开始表达,市场很快就会“纠错”的判断,这听上去总让人觉得风险暗存。
彼得林奇曾说过,投资者必须学会分辨投资业绩来自于能力还是运气。对于日益不确定的市场,A股的基金经理在肯定自己能力的方面,可能必须日益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