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特别报道
  • 9:特别报道
  • 10:广告
  • 11:圆桌
  • 12:开市大吉
  • 13: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圆桌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公司巡礼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基金投资“骄”兵易败
  • 莫被“清盘”遮住眼
  • 通胀仍然是目前主要风险
  •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  
    2011年5月9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基金投资“骄”兵易败
    莫被“清盘”遮住眼
    通胀仍然是目前主要风险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投资“骄”兵易败
    2011-05-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宏

      2011年至今4个多月,偏股基金业绩颇不好看。虽然大盘年内仍然是正收益,但偏股基金的净值表现却早已是“绿多红少”。尤其是大盘前两个月颇有表现的时候,很多股票基金的净值却在下跌,最近两周大盘跌了,部分基金净值还在下跌。这样的“两头不着调”,让一些基金曾经引以为豪的“超额收益”顿失依据。

      是什么导致了基金投资在2011年初的相对被动?基金投资的出路又何在?本期基金周刊予以关注。

      ⊙本报记者 周宏

      “惯性思维”缘何过重

      有人说,偏股基金2011年前4个月的“失败”和2010年的“成功”有很大关系,这话不无道理。

      从投资组合的角度看,2011年基金的最大问题在于,年初大部分偏股基金仍然维持了2010年的偏重“小而新(中小盘股、新兴产业)”的持股特点,而且偏重的程度比之2010年的平均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2011年的股市实际上演绎的是一个“传统”的大盘周期股的故事。一开始就押错宝的部分偏股基金,此后步步被动,至今仍无法完全走出这个阴影。

      但回顾起来,一切又不是“看错”那么简单。首先,2011年初以来A股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变化都比较明显。但直至4月初,部分基金经理仍然声言继续维持“中小盘股”的超额配置,其表现已和“理性、客观”这样的专业态度距离很远。

      另外,A股市场本身是个偏重周期行业的市场。以市场为业绩参照的偏股基金,理应更看重大盘周期股,而不是“小而新”。但现实是,部分基金在2010年沾了小盘股的便宜后,2011年竟然还继续高风险的集中投资中小盘股,其勇敢到盲目的状况也令人惊叹。

      似乎可以推论,基金年初业绩不佳表面上是惯性思维,其实质可能和部分基金去年投资比较成功、进而过于自信、思维逻辑简单化有关。说直白点是“思维上的骄傲”蒙蔽了基金经理们的眼睛,进而也影响到了他们的业绩。

      

      判断何以如此“执著”

      除了惯性思维外,偏股基金今年以来一直被动的原因,还和“不愿认错”的心态有关。无论是在宏观判断、行业配置乃至个股判断上,我们都可以见到这样的案例。

      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前一阶段的“双汇瘦肉精”事件,一家重仓持有该股的基金管理公司,在该股尚未有明确调查结论前,即称该股受“瘦肉精事件”的“实际影响不大”,并强调将“长期持有”云云。

      其实,旁观者已经看出,“双汇瘦肉精”事件对该公司旗下基金净值的影响程度。由于事发突然,基金公司没有必要如此“执著”来论证公司决策的正确性,而这种论证本身也不会对基金的品牌有什么帮助。事后证明,该公司的“高调宣传”恰恰吸引了外界关注,导致了后来更加被动的一系列市场后果。

      历史证明,证券市场上错误千千万万,发现错误后积极改正,往往是成本最低的解决方案。而“输不起”、“不能错”的心态,往往使得事态从“不愿认错”的境地一直发展到“无法认错”的境地。2008年A股的主动型基金中,业绩跌幅最大者接近7成,相当程度是和当时操盘者“不认错”的心态有关。

      

      投资信心是否过盛

      还有,今年偏股基金的业绩波动,或许还和部分基金经理在去年业绩较好后自信爆棚、投资操作心态失去应有的平衡谨慎有关。2010年业绩排在行业前列的基金绝大部分今年业绩垫底,这或许和该年大量“新面孔”出炉,基金经理缺乏市场经验有一定关系。

      比如,日前遇到的一位去年排名靠前的债券基金经理,在论述其投资策略时称:对于未来的通胀情况不清楚,“但无论是通胀上行还是下行,我肯定都能挣到钱。”这样只有自信没有逻辑的表达实在让人担心。

      同样的,伴随着时间发展,业内开始埋怨市场行情“没道理”的声音也开始增多,不少一度业绩靠前的基金经理在季报中开始表达,市场很快就会“纠错”的判断,这听上去总让人觉得风险暗存。

      彼得林奇曾说过,投资者必须学会分辨投资业绩来自于能力还是运气。对于日益不确定的市场,A股的基金经理在肯定自己能力的方面,可能必须日益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