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上证零距离
  • 12:调查·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数据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光伏企业争相谋上市 风投关注欧洲政策风险
  • 上海QFLP试点拟扩容
  • 喜好领域扩大 淡马锡在华投资策略渐变
  • 山东成立文化产权交易所
  • 管窥胡祖六“庙堂式”PE投资思维
  • 凯雷接连“踩雷”
    折射“唯IPO是瞻”弊病
  • 创投争相“探访”太阳能集电管项目
  •  
    2011年5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公司融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公司融资
    光伏企业争相谋上市 风投关注欧洲政策风险
    上海QFLP试点拟扩容
    喜好领域扩大 淡马锡在华投资策略渐变
    山东成立文化产权交易所
    管窥胡祖六“庙堂式”PE投资思维
    凯雷接连“踩雷”
    折射“唯IPO是瞻”弊病
    创投争相“探访”太阳能集电管项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创投争相“探访”太阳能集电管项目
    2011-05-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阮晓琴 ○编辑 全泽源

      ⊙记者 阮晓琴 ○编辑 全泽源

      

      也许你对太阳能集热管不陌生,对太阳能电池片也很熟悉,但把两者结合起来的产物——太阳能集电管,你可能听起来觉得很新鲜。这正是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电池应用的一种崭新形式。2011年5月5日,依托北京大学技术研发团队的支持,由河南燕垣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中国第一支CIGS太阳能集电管在上海正式发布,标志着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电池新产品在中国开始迈向产业化的征程。

      风投已经开始关注该项目。发布会期间,包括深圳松禾资本、上海安益投资、皓玥资本、上海万利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PE静听该项目的介绍。

      当前,晶体硅太阳电池仍然占据世界光伏产业的主流地位,但多晶硅提纯中会存在高能耗以及光谱响应范围窄等问题。薄膜太阳电池因没有这些缺点而异军突起。薄膜太阳电池家族中主流包括了非晶硅、碲化镉、铜铟镓硒三大类薄膜太阳电池。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具有生产成本较低、能耗低,污染小、不衰减、弱光性能好等特点,光电转换效率居各种薄膜太阳电池之首,被国际上称为“下一代非常有前途的新型薄膜太阳电池”。但CIGS要实现大面积量产,提升效率和良品率,是必须攻克的难题。

      2003年,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甘子钊等专家开始“大面积CIGS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的课题。甘子钊院士上周对记者介绍,管式CIGS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现已达到9%,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生产设备全部国产化自主开发,避免了进口昂贵设备带来的生产成本增大,因此其光伏发电成本有望实现0.9元/度以下,而目前多晶硅的发电成本是为1元/度。

      2009年9月27日,北京大学和河南东起机械有限公司正式牵手,开始合作研究开发60MW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集电管产业化项目。计划通过三年努力,投资7.8亿元,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建成年产60MW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集电装置生产基地。拟于近期完成一条10MW集电管生产实验线,计划今年10月份投产,这条生产线共需投资1.5亿元,目前已投资了数千万元。

      河南东起集团董事长王庆祥介绍,项目剩余资金正在考虑通过向银行借款、或向PE/VC融资解决,首次融资需5000万元。最终目标是在资本市场实现上市。

      太阳能集电管在国外刚刚产业化,在我国则首次露脸,投资机构对此非常关注。上海安益投资有限公司此前投资过太阳能企业江阴江华化学制剂,公司经理徐丹婷认为,现在光伏竞争相当激烈,光伏配套更值得投资人关注。“如果太阳能集电管项目盈利前景不错,有可能会参与,但目前还是早了些,毕竟公司投资的是相对成熟的PE项目。”

      上海万利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席庆利认为,经历2010年后投资光伏已经很贵,毕竟中国光伏产业缺乏核心技术,没必要追求很贵的东西。而太阳能集电管是中国自有的革新技术,值得关注。

      松禾资本副总经理王志杰的理由则显得很感性,“我是北大毕业的,北大项目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