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产业纵深
  • 11:信息披露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B26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前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前沿广角
  • 警惕美国的“锁定”战略
  • 警钟,为带病赴美上市的公司而鸣
  • 金银价格急跌的理由
  • 滞胀风险可控 货币收紧仍将持续
  • 怎么看外储账户账面汇兑损益
  • 中国输美新技术打开能源合作新局
  •  
    2011年5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警惕美国的“锁定”战略
    警钟,为带病赴美上市的公司而鸣
    金银价格急跌的理由
    滞胀风险可控 货币收紧仍将持续
    怎么看外储账户账面汇兑损益
    中国输美新技术打开能源合作新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滞胀风险可控 货币收紧仍将持续
    2011-05-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沈建光

      ⊙沈建光

      

      从海关总署、央行、国家统计局先后公布的4月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看,当前经济适度回调仍在调控预期之中,出现“硬着陆”或“滞胀”风险仍然较低,现在格外需要关注国际经济局势及抗通胀行政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

      4月出口额达到155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速达29.9%,进口增速下滑明显,同比增速回落至21.8%,出口增速再次超过进口,加大贸易顺差。强劲出口,得益于外部需求呈现向好趋势和中国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显著提高。而从进口看,尽管外贸结构有所调整,鼓励进口的措施不断出台,但在收紧政策下,进口增速仍有所回落。受到日本地震灾害影响以及出于对日本核辐射的担心,从日本进口商品增速从3月16.6%降到4.6%。近期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的适度调整,也是进口增速回落的原因。数据显示,4月以来,CRB商品期货价格指数已经从高位下降了6%。

      4月贸易顺差超出市场预期,达114.3亿美元,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已突破6.5整数关口,且屡创新高。同时,本周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刚刚结束,中美两国签署了《中美关于促进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和经济合作的全面框架》,具有积极意义。在深化宏观经济合作方面,中美双方达成共识,承诺将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维护国际货币环境的稳定。美方承诺对汇率过度波动保持警惕,中方则承诺继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笔者认为,汇率对于中美两国来讲是个长期博弈的过程。由于当前美国债务问题严重、经济恢复弱于预期、欧美利差持续存在,预计美元仍会保持弱势。考虑到美元对主要货币均有贬值,预计未来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可能进一步加快。首先,人民币升值可以缓解通胀压力;其次,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将达1200亿美元;第三,当前热钱大量流入,主要源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继续实施以及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仍偏离均衡值。越早弥补这个缺口,越有利于真正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预计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或升值至6.2。

      4月的多个数据显示,一系列调控措施正在奏效,通胀正在适度缓解,但谈及通胀拐点仍然为时尚早,主要原因是行政干预可能推迟通胀压力,而本轮通胀的长期性特征明显。

      笔者认为,当前通胀出现短期回落,一方面得益于紧缩的货币政策,而另一方面也与价格干预政策密切相关。行政干预可能使通胀峰值延迟,因此下半年的通胀走势仍值得密切关注。从国内方面来看,中国的产能过剩现象已随着需求的大幅提高和落后产能的淘汰而发生改变。特别是刘易斯拐点出现以后,而工资上涨将对物价有长期和持久的推动力。高资产泡沫和资源价格调整也增强通胀隐忧。而国际方面,考虑到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继续实施,利比亚政局动荡与日本地震引发国际能源价格走高与劳动力短缺与高科技电子部件的供应短缺,输入型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4月PMI数据一改往年季节性上升现象,不升反降,显示经济出现了回调态势。工业生产与消费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结论。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1%,两者分别比3月回落1.4个、0.3个百分点。但是,投资增速上升,显示了伴随1000万套保障房投入建设,“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更多战略投资付诸实施,投资势头依然强劲。

      总体来看,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放缓迹象,但仍符合调控预期,并且适当的减速对于防止经济过热增长也并非坏事,而中国出现“硬着陆”或“滞胀”的风险并不大。真正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部分地区因为电荒而拉闸限电,很可能对工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部分“两高”行业的生产提速也与调结构的政策目标相悖。尤以造纸、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生产指数的上升最为明显。而此前对蔬菜价格上涨所采取的措施已经起到意想不到的“菜贱伤农”的副作用,值得关注。

      但货币收紧政策没有出现松缓迹象。4月,M2同比增速15.3%,低于3月16.6%的同比增幅,并低于16%的全年调控目标。人民币贷款增加7396亿元,同比少增208亿元。央行月初在今年首季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判断,当前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都处在合理水平,并强调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仍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因此,笔者预计,在通胀明显得到控制之前,货币收紧政策仍会持续。由于准备金工具对于管理流动性十分关键,央行重申其运用力度和调整空间取决于多个可变条件,不存在绝对上限。预计年底之前央行至少加息两次。5至6月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都有进一步上调的可能。

      (作者系瑞穗证券(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