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特别报道
  • 8:市场
  • 9:专版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广告
  • 13: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4:圆桌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对话
  • A16:基金·人物
  • 港人爱上人民币
  • 货币政策经受住外部突变严峻考验
  • 总裁卡恩涉嫌性侵令IMF蒙羞
  • 外论一瞥
  • 跟日本学投资美国之道
  • 存款大幅减少发出了强烈警示
  •  
    2011年5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观点·专栏
    港人爱上人民币
    货币政策经受住外部突变严峻考验
    总裁卡恩涉嫌性侵令IMF蒙羞
    外论一瞥
    跟日本学投资美国之道
    存款大幅减少发出了强烈警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一瞥
    2011-05-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外论一瞥

      《金融时报》5月11日评论

      美国需要

      中国企业提供的机会

      据亚洲协会的报告,几乎每天都有进军海外消息的中国企业,目前正处于风口浪尖。在美国,有关中国的直接投资争议不断,虽然中国企业在美的存在十分微小。中国官方投资于美国23亿美元,仅占所有FDI存量的0.1%。但由于离岸人民币等问题,报告低估了实际投资数量。而与英国投资美国相比,中国公司也相形见绌。

      不过,这种状况即将改变。中国企业已开始转移焦点,现在他们正试图提高生产力、设计和销售环节。联想通过收购IBM和ThinkPad的笔记本电脑而让人吃惊。而真正的问题是,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该如何对待中国的直接投资。是抓住中国企业在技术、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不放,还是急需中国企业提供的资金和就业机会,应该有个明确态度。美国应该制定一个更为理性的方案。

      当年,日本企业收购洛克菲勒和其他一些标志性企业时也有过强烈反应。但是,争论之后,日本公司的美国子公司丰田和日产,仍然在美国投资1万亿美元,创造70万个就业岗位。当然,美国有其安全问题上的合理关切,所有投资必须满足安全、反垄断和地区的法律环境。

      中国电信设备企业华为集团在美国的收购计划,最终由于军方的背景而搁浅。随着中国海外投资规模的扩大,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还将不断证明他们的法律程序和监督保护。过去两年,中国企业投资美国每年增加130%,大部分都是商业利益驱动。如果美国拒绝中国投资的话,那么他们最终会选择去别的地方。

      (作者系《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 葛传红 编译)

      

      《朝日新闻》5月12日社论

      日本能源

      脱离对核电依赖之后

      日本首相菅直人重新审视能源基本计划,公开表示今后将改变对核电的依赖。

      按照之前的计划,日本将在2030年前在现有54座核电站的基础上增加14座,核电站的发电量将占总电力的50%以上。但核电在此次震灾中,无论是安全性还是成本方面都彻底受到了质疑。

      菅直人首相将太阳能和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加入到“基础能源”中。尽管这些能源因容易受天气影响无法提供稳定的电力供给而饱受诟病,但最近10年中日本三次电力危机的罪魁祸首均是核电,不能稳定提供电力成为核电的弱点。当然,也不能立刻全部废除核电,因为自然能源发电尚存在很多课题。但是,据一位教授的统计,1970年至2007年日本97%的能源对策费用花在了核电上,如果将这些预算转到新能源方面,毫无疑问可以有力推动新能源的技术开发、普及以及人才培养。

      除了预算方面,日本政府还应讨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电力公司垄断输电网,为新企业的加入增加了难度,也阻碍了代替能源的普及。所以,应该重新审视目前的电力体制,认真探讨考虑发电和输电的分离等。第二,政府应鼓励那些提供新能源产品和服务的新兴产业和从业者。政策如果能和民间的自主成长联动,便很容易取得成果。第三,必须抑制电力的消费。如果能节省电力消费的10%,便可减少13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 (梁宝卫 编译)

      

      《经济学家》5月12日社论

      整顿国际银行业:

      未完成的任务

      危机之前,管理者希望市场的规则能使银行对风险保持敏感。这被证明是幻想,因为一方面银行本身希望业务繁荣,热衷于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投资产品增加交易。另一方面是因为银行太大了不能允许失败。因此,后危机时代的重点是为金融业制定新的规则手册。

      美国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推翻了数十年的放松管制。英国政府正考虑在银行不同业务间竖立防火墙的计划。所有的银行都将被要求持有更多的货币来避免遭遇非预期的损失。在资金投入和流动性方面的新规则,将强制他们保留更多的流动性资产,以便在紧急时刻易于卖出。这些措施都让银行比以前安全许多,但遗憾的是还有很多修正仍需着手去做。

      要使银行更加安全,管理者必须融合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要让银行在下一次危机中倒下的可能性降低,当它倒下时,要让纳税人少一点痛苦。对于第一点已有很多进步。如《巴塞尔协议III》提高了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同时要求银行设立资本防护缓冲资金。但这一要求也有可能损害银行借贷能力,使其失于对经营能力不同公司的辨别,同时鼓励风险从系统内银行向影子银行系统转移。因此,即使是对于银行业这样的风险行业,管制也必须是克制且目标明确的。

      银行一旦倒闭,处理就尤为敏感。最简单的方法,是对具系统重要性的银行坚持实行附加资本要求。另一件管制者需要做的事情是软化银行陷入麻烦后带来的打击。大多数国家的解决办法是允许管理者关闭小银行,但让大的零售型银行倒闭仍是不可想象的。让银行的拥有者和债权人来承担损失而不是纳税人,现已发展出有效工具,如可转换债券。当然围绕这些新工具也出现了很多质疑。但就目前来看,证券缓冲器和可转换债券是化解银行危机的最佳途径。 (贺艳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