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专版
  • 8:专版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上证零距离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通胀即将见顶的信号
  • 有必要重新认识几个焦点经济问题
  • “廉租房”竟成套取扶持专款捷径!
  • 从五重分化趋势看房地产市场变局
  • 人口变化制约楼市
  • 资本市场税收新政意义深远
  •  
    2011年5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通胀即将见顶的信号
    有必要重新认识几个焦点经济问题
    “廉租房”竟成套取扶持专款捷径!
    从五重分化趋势看房地产市场变局
    人口变化制约楼市
    资本市场税收新政意义深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人口变化制约楼市
    2011-05-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孙 涤

      ——市场的青铜法则系列之十九

      孙 涤

      人口变化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即是因亦为果),它制约房地产市场的长程趋势更是如此。对美国,对日本,对任何现代社会,都是这样。

      对美国房地产有充沛后劲的判断,是因为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无论在人口结构、规模和成长率都是最健康的;而日本房地产二十年来每况愈下,恢复希望渺茫,也是日本人口的生育率趋低、老龄化且富二代的拼搏精神和承担风险的意愿大不如前的缘故。只是日本的货币和产业政策,乃至更为皮相的投机炒作、汇率利率操控等更突出,更易得到热议,人口增长拐点导致规模持续萎缩这个釜底抽薪的变化反而被淹没了。

      中国刚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提供了相当好的信息源,尤其值得在房地产市场博弈的各方认真去解读。我们有机会将详加探讨。

      过去,对香港房地产市场的成功因素讨论得非常多,有个最关键的原因似乎没强调得充分,就是上世纪50年代后的冷战禁运,迫使中国内地自力更生,只留下港岛这扇唯一的窄门替六亿人和外界交流。结果是,第一,那时中国内地几乎所有进出口物流都须经过香港的机运,锻炼出香港几代人的专业阶层,雁过拔毛,大量财富留存下来;第二,内地许多有才能的人移居港岛。他们的经济企图心特别旺盛。源源不断的物流和人流,致富了小岛的地产。造成的局面就如港人经常调侃的,“全香港的人都在替李嘉诚打工”,而不是“替包玉刚打工”。包兆龙、包玉刚父子基于从上海撤走到港的教训,以为只有“动产”才安全,全心经营船运,以便时势一变,即可转移离港。期间也不无兴盛的年头,但当长程的趋势显露出来,包玉刚上得岸来力争九龙仓时,发觉事随势移,港人全在为“不动产”打工,不止为李嘉诚,还为李兆基、郭家、郑家……在打工。

      香港的先发优势局面一直延续至今,近期还没放缓。虽然它的人口增殖率已降到0.78%,但内地先富起来的一族纷纷前往香港置产投资,加上不少内地孕妇前往港岛生育,对香港房地产市场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

      再来看一下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趋势。具体细节不必笔者来缕述,资料都列在网上,查看www.city-data.com,美国每个市镇居民点的详尽资料可说做到了“应有尽有”。由于定义和口径准确,不同市镇的可比性相当高,略加排比,就能“得窥全豹”。下面是南加州的小案例:2011年4月南加州(六个县2000余万居民,约占美国总人口的5%)的住房市场现状。

      与去年4月的同比数据表明,住房销售量(栋)下降了9.2%,三大县的降幅分别是:洛杉矶县 -9.9%, 橙县 -6.9%, 圣地亚哥县 -0.5%;与销售价位的历史高点相比,则大幅下降了54.3% (2005年6月 40156栋,2011年6月 18344栋)。从售出住房的中位价格来分析,一年来同比下降了1.8% (洛杉矶县 -2.9%, 橙县 -0.0%, 圣地亚哥县 -1.1%);与历史上最高销售中位价格相比,大幅下降了45% (2007年7月 $505000,2011年4月 $280000; 历史最低价位发生在2009年4月:$247000)。

      美国对楼市购买力的统计,大都用中位价格而非平均价格。均价超过中位价,虽然表明财富分配和住房负担的不平衡,但不影响居住基本功能。两者的偏度(skewness)大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是件好事:豪宅的存在为差别税率的物业税征收培养了税基,转移出去就能补贴廉租房。

      楼市购买力的另一关键数据是中位年龄,反映地段内居民的年龄结构。去年美国人口中位年龄为36.8岁,日本为44.6岁,是该国的抚养比,即工作年龄的人数和退休人数之比的指标。人口增减的规律鲜明,能够计算和预测准确。在1970年至2010年与2010年至2050年两个40年的时间跨度里,美国的抚养比从5.3降到了4.6,到2050年又将降至2.5;日本的相应抚养比从8.6降到了目前的2.6,到2050年将继续下降到1.2。如此看来,东京房屋重振可能性几乎没有。

      中国内地人口中位年龄,据国际评测,去年是35.2岁(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分别为42.8和37.0),比十年前上升了5岁多,十年后可能还要升到39岁。考虑到内地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加强,人口迅速老龄化,对房地产市场长期投资很不利,足堪忧虑。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学会(南加州)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