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海
判断未来经济变量和经济运行,传统经济学家总是用过去的一些经济运行方程,或者是重新构造一些经济运行方程,再代入一些经济运行的变量和参数,计算未来经济运行的数据。这种分析方法在过去取得了很多成功,但如今随着信息化,以及经济学基本知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会根据政府经济政策而作出利己的选择,从而使得政府的经济决策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与初衷相反。传统经济学的老办法越来越难以应对了。
这种与传统相反的经济学现象被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发现,据此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理论便是理性预期学说。该学说已经广为世界所接受,在现实中有不少印证该理论的现象,尽管有的现象是从反面来验证的。
在国际经济领域,卢卡斯理性预期学说最著名的验证,可能要数现任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几年前所做的利率决定了。2005年中期以后,欧元区的调和物价指数(HICP)超过了2%,中间一段时间该数据短暂回落,但在2007年年中以后再次逾越2%。而2%正是欧洲央行确定的通货膨胀警戒线。2007年年中以后,造成欧元区调和物价指数上涨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全球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按照常规,在欧元区的调和物价指数连续超过2%的警戒线以后,欧洲央行需要以提升利率来抑制通胀以及经济运行的过热现象。特里谢及欧洲央行也确实是这么做的。2005年12月起,欧洲央行就开启了加息周期,基本上每次25个基点地向上加。一直到2007年3月和6月,欧洲央行又加了两次息。可是由于以后欧元区调和物价指数不断攀升,相继突破3%和4%,所以市场对于欧洲央行加息的预期一直非常强烈。果然在2008年7月,欧洲央行又加息了一次。
按说,连续加息应该可以遏制通胀的升势。但是特里谢固守传统思维,未能分清当时欧元区的通胀因素与加息之间的内在新形式的联系,结果适得其反,在其不断加息的周期里,欧元区的调和物价指数上升很快。原因在于,国际原油价格是按照美元标价的,加息会导致欧元取得对于美元的利率差异上的优势,从而导致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上升,也就是美元指数会贬值。而美元贬值又会促使国际原油价格上升。最后,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又导致欧元区调和物价上升。所以,在国际原油价格、欧元区的通胀和利率水平、欧元和美元的汇率之间,形成了一个闭合的依次相互正反馈的激励机制,最终导致欧洲央行提高利率,反而推涨欧元区的通胀的反常现象。
特里谢及欧洲央行之所以遇到了提高利率反而推涨物价的反常现象,是因为一切经济运行的逻辑都是有条件的,人们的理性预期,促使传统的经济运行逻辑条件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理论认为,提升利率会抑制通胀,其实也是有条件限制的;而特里谢所处的环境,就超越了传统理论所起作用的边界,因为特里谢处在一个非常开放的经济环境里,而外部经济环境不是欧洲央行可以控制的。特里谢的失误还在于,疏忽了人们的理性预期。
在美国方面,一直以来让本·伯南克头疼的问题是,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利率与美国的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行事的伯南克,未来可能也会遇到理性预期的陷阱,让其经济政策适得其反。
在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后,经济陷于衰退、失业率骤增,伯南克对付的办法就是降息并且往货币注水,所以除了将利率降低至零利率区间并一直保持至今,以及再搞了许多扩充资产负债表之类的事情以外,在2009年3月推出了3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QE1),并在2010年11月再推6000亿美元的QE2。这一系列政策,对于美国近两年的经济复苏和失业率的下降,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尚无令人信服的直接证据,但负效应却已很突出了。虽然零利率和QE政策暂时没有造成美国的通胀,但是由于美国的贸易逆差及其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全球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暴涨,间接引发了诸多国家的通胀,并且也不利于欧洲部分国家债务危机的解决。
因此,美联储虽然也乐见全球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从而可以使得美国的通胀压力在长期内处于低水平,以促进美国的经济复苏和降低失业率。但是,目前美国失业率和经济再度面临的压力,使得美联储无法果断退出货币刺激政策,利率水平无法提升。美联储的QE2即将在下月结束,届时美联储要是还以变相的方式推出宽松货币政策,必然造成新一轮全球金融市场的炒作甚至牛市,那全球原油和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就难以回落,势必大大影响美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也会加大美国的通胀压力。因此,伯南克在这里遇到了理性预期的陷阱,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能事与愿违。
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问题上,美联储现在真是左右为难。
(作者单位:东航国际金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