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青铜法则系列之廿
孙 涤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准,于是哪年能跃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成了热题。不过笔者以为,更有意义的是,中国变成人口第二对我们的市场经济有何影响?顶多十五年,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人口最众多的国度。无论哪家预测,上下差不了两三年。相比中国升为经济老大,降为人口老二要确实得多。用打高尔夫的术语,前者有如四杆洞的一杆进洞,可能性不是没有,运气成分居多;而后者则像果岭上离洞口只有三码的球,只需轻轻一推。
中、印人口长跑是“比慢”的竞赛:印度人口增长在变缓,中国则处于陡降的过程。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目前是1.8至1.9,而人口学专家测算已降到了1.6以下。“总和生育率”乃指一位女性一生中生育的子女个数,要维持人口简单规模,TFR须在2.1左右,补偿父母之上的0.1是孩子有夭折的可能。两者估算的差距,对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长程发展都至关重要。如TFR不足1.6,那中国人口在2015年达到顶峰后萎缩,而劳动力(16至60岁)供应现在就已趋缓。作为其必然的后果之一,老龄化提前到来。
三十余年前,我们非常及时地推行“一胎化”政策,有效遏制了“人口”的增长,据计生委测算,大约减少了四亿人的出生。这是很大的成绩。当时对内在逻辑的理解是正确的,在成为“人手”之先,人首先是“人口”,要消耗资源,要占据空间。即便成了人,要没有相应的资本和技术配备,很难成为“人手”,或者效率低下,“手”不足以“糊口”。随着中国的经济改革,个人能在市场里寻找机会;而开放带来的资金技术,也把他们配置到更能发挥“手”的效能的生产上去,活力就不断释放和涌现。进一步,怎样把“人手”提升为“人脑”,使得“人手”更有效能,日益成为新的挑战。对于现时的中国,这个需求极为突出。“一胎化”政策已持续了两辈人,试想两个独生子女结合又只能生一个孩子,六个长辈悉心照料一个后代,等到六个老人渐次退出劳动市场,要靠这根独苗来捧负他们,难矣(目前中国14岁以下的人群仅占总人口的16.6%,而十年前还有23%)。况且,六个长辈的爱心呵护,就能培养出一个“人脑”,带来极大的生产力么?(对于“人脑”培养的问题,有机会我们再来检讨。)
国际经济组织对各国多年来的考察表明,“总和生育率”的下降趋势一旦形成,要逆转它非常困难。鉴于目前的人口现状,我国的人口方略理应有更妥切的长远方案。
“总和生育率”的下跌对日本的经济,尤其是地产市场的影响犹如釜底抽薪,对中国的影响当然无法忽视。以极端的情况计,六个老人的住房由一个小辈来接盘,楼市的长期趋势会如何是不难想见的:意味着城市之间的不均衡发展将加剧。在通胀的年代,你的房地产该投资到哪个城市,就等于你要把养老的蛋放进哪个篮子里。一个原则,问问自己,有了钱想到哪个城市去居住?问问年轻人,他们想到哪个城市去谋发展?
推己及人,各位大致都能理解,内蒙人发达之后会去鄂尔多斯吗?山西煤老板发达后会留在大同吗?成功的东北人想去大连再进军北京,成功的浙江人想去杭州再进军上海,其逻辑,同马化腾和史玉柱进军香港购置亿元豪宅是一样的。
在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下,资金流向并不平坦化,房地产投资将更集中汇流到有限的几个一线大都市。在中国,是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在美国,是纽约、洛杉矶、迈阿密,在其他地区还有巴黎、伦敦等。仅仅去年一年,在曼哈顿卖出的房屋中,将近20%由外国人购得,其中第五大道1500万美元高级公寓的买主,超过一半是外国人;巴黎所谓“金三角”的顶级公寓,由于俄国人、中国人、巴西人和中东人的争购,价格上升了40%;到伦敦买房子的人有61个国籍;而香港在内地买客的抬举之下,房价比伦敦贵出52%, 超出纽约111% ……
相形之下,上海的豪宅价格也挺吓人。我虽远在洛杉矶,但从每天铺天盖地,90%以上是催你看房买房的垃圾短信里就能体验到国内楼市的脉动。前天收到一条手机短信,说“翠湖天地顶楼复式459平,5房3厅6卫2厨,15万每平方……”。这相当于2100美元1平方英尺;换成美国的算法,则要增加$2620美元,因为美国卖房只计算套内面积,不比国内的得房率在80%左右。眼下在纽约曼哈顿,新造的顶级公寓每平方英尺价格不超过1300美元;洛杉矶顶级地段城西森林的公寓每平方英尺约为600美元;芝加哥密歇根湖畔的顶级公寓每平方英尺在400美元左右;而迈阿密超级海景公寓每平方英尺连250美元都不到……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学会(南加州)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