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蕾 ○编辑 颜剑
今年以来,保险公司的融资需求进一步放大。据记者粗略统计,截至5月23日,保监会今年已公开批准了24家保险公司的增资计划,以及4家保险公司次级债募集计划,融资规模相较去年有明显攀升迹象。
在融资潮掀起的背景下,原本收紧的次级债发行门槛开始松动。记者了解到,自去年底发布《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后,保监会近日二度征求意见,对次级债的发行条件明显放宽。
次级债门槛先紧后松
去年12月,保监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旧版征求意见稿》),抬高了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的门槛。意在根治保险公司普遍存在的“次级债依赖症”。
然而,时隔五个月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网站上再度发布《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版征求意见稿》)。记者对比后发现,《新版征求意见稿》对保险公司次级债的发行条件相对《旧版征求意见稿》明显放宽,这主要体现在: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盈利以及净资产的要求明显降低。
具体为:将“上一年度末动态偿付能力预测(基本情景下)未来1年内偿付能力充足率可能低于100%”修改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50%或者预计未来两年内偿付能力充足率将低于150%的,可以申请募集次级债”;删除了“上一年度实现盈利”的要求;将“经审计的上年度末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调整为“经审计的上年度末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
另外,虽然新旧两版中都有“最近两年内未受到重大行政处罚”的募集条件,但新版对“重大行政处罚”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明确,共有单次罚款金额在150万元(含150万)、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一年以上等7项。
平安再融资压力减轻
次级债发行门槛的先紧后松,有这样一个大背景。
目前,业内所熟知的保险公司融资渠道有几种:增资扩股、发行债券、IPO,以及上市保险公司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再融资。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近年来,股权融资及上市融资难度加大,发行次级债成了保险公司主要的融资渠道。如果次级债发行门槛“居高不下”,将可能导致个别保险公司短期内无法解决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这对长期依赖股东增资的中小保险公司,以及依靠二级市场再融资的上市保险公司来说,无疑是个利好,尤其是正处在再融资风口浪尖的中国平安。
一位投行人士分析认为,“次级债发行门槛的降低,对上市保险公司中发展速度更快、资本要求更高的中国平安是较大利好。中国平安未来在二级市场的再融资压力明显减轻。”对现有股东而言,次级债能在不摊薄现有股东利益的同时满足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31日,平安产险次级债余额45亿元,仅占平安产险净资产174.47亿元的25.8%;平安银行次级债余额为30亿元,仅占平安银行净资产426.78亿元的7%;平安寿险目前没有发行过次级债。因此,中国平安目前可发行次级债的空间仍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融资潮起,源起投资压力下各保险公司掀起的保费争夺战,系“以量补价”战术下的后遗症。然而,发行次级债只是在一定时间内掩盖资本匮乏的状况,等到债券到期偿还时,若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尚未有所改善,偿付能力或再度成为问题。
因此,从长期发展而言,保险公司还是应该通过提升业务质量、增加利润的方式来实现资本增加。只有从产品设计和营销手段上下工夫,才是保险公司长远解决偿付能力不足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