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能源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宏观调控要考虑中小企业承受能力
  • 反思富人 反思经济
  • 中美经贸深度交融利益与分歧何在
  •  
    2011年5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宏观调控要考虑中小企业承受能力
    反思富人 反思经济
    中美经贸深度交融利益与分歧何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美经贸深度交融利益与分歧何在
    2011-05-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马素红 张蓓懿

      在中美经贸合作的主旋律下,两国经贸领域的摩擦与冲突也引人关注。客观地分析和看待双边经贸关系中的共同利益和矛盾所在,有助于共同推动中美经贸合作持续健康发展,开创中美贸易合作的新局面。

      ⊙马素红 张蓓懿

      

      今年5月,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双方签署的“中美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旨在继续推进中美经贸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交流合作,意义重大。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在资源、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美两国不但互为最重要的经贸伙伴,而且双边合作内容已从单一的贸易扩展到各个经济领域,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

      但是,在中美经贸合作的主旋律下,两国经贸领域的摩擦与冲突也引人关注。客观地分析和看待双边经贸关系中的共同利益和矛盾所在,有助于共同推动中美经贸合作持续健康发展,开创中美贸易合作的新局面。

      

      共同利益使中美经贸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

      从经贸方面看,中美双边贸易自两国建交以来呈较快发展态势,双边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10年的3853.4亿美元,增长超150倍。

      据中方统计口径,2010年中美贸易额占中国当年外贸总额的12.96%,对美进出口额分别占中国进口总额的7.32%和出口总额的17.95%,美国仅次于欧盟位列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据美方统计口径,2010年美中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4568.2亿美元,美中贸易额占美国外贸总额的14.32%,对华进出口额分别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9.1%和出口总额的7.2%。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从投资方面看,美国是中国的主要投资来源地,在2010年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排名中,美国以40.52亿美元的投资额位列第五。2010年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576家,同比下降0.76%;实际投入外资金额40.52亿美元,同比增长13.31%。

      中国已成为众多美国企业全球利润的最大贡献者,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和2009年,仍有超过70%的美国在华企业实现盈利。

      从金融领域看,中国成为美国巨额财政和贸易赤字的重大平衡者,其持有的大量美元资产为美国国内投资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2010年末,世界其他国家所持有的美国国债总计43726亿美元,其中中国的美国国债持仓量为8916亿美元,虽较上年减持32亿美元,但占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的比重为20.4%,仍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

      

      竞争分歧使中美在主要经贸问题上“和而不同”

      1.贸易失衡问题

      中国对美出口廉价商品不是导致美国高失业率的根源,中国外贸“顺差在中国,利益在外国”,美国是中美双边贸易的巨大受益者。

      美国舆论认为中国对美出口的大量廉价商品导致了美国的高失业率。事实上,中国的商品物美价廉,不但有助于缓解美国通胀,更使美国消费者得到实惠。另外,在当前全球化产业分工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其产品价值链,并将低成本劳动力的工序配置在中国,整个价值链中80%的价值均在美日欧等国创造,即“顺差在中国,利益在外国”。

      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源在于中美宏观经济状况不同、全球化产业分工、出口管制、双边贸易结构性失衡以及统计方法上的差异。

      从宏观经济状况看,中美两国居民的需求结构和两国提供的产品结构不同是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次原因。从全球化产业分工看,中美贸易失衡是全球化产业分工的自然结果,是西方发达国家转移消费品产能导致的必然结果。

      从出口管制看,长期以来美国对华奉行“平衡防范性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国顺差的99%是与美国贸易中产生的。对华出口管制是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的重要原因。

      从统计方法差异看,中美双方的贸易统计口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中国外贸顺差的实际规模。另外,中美双边贸易还存在技术壁垒、知识产权问题、反补贴反倾销问题等贸易摩擦。

      加快推动两国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放宽对华贸易出口管制是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核心和关键。美国应该重新审视中国经济发展状态,意识到其进行管制的一些高技术商品中国已可自主生产,狭隘的保护措施并无意义,而中国带给美国的是巨大的市场潜力,刺激其国内就业率上升和经济发展,同时可服务于奥巴马政府提出的五年出口倍增计划,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是两利举措。

      2.人民币汇率问题

      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未形成实质性的影响,将中美贸易顺差问题归咎于人民币汇率并不合理。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顺差的关系,在2005-2010年期间,人民币汇率升值超过20%,但是中美贸易顺差额却总体保持连年上涨态势,中美贸易顺差仅在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略有降低,2010年则再度上升。可见,人民币升值无助于减少中美贸易顺差,汇率因素不是中美贸易顺差问题的根本原因。

      目前人民币不存在大幅波动和变化的基础,人民币短期内对美元过快升值将带来诸多风险,不利于中美以及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

      其一,汇率在短期内过快升值将对出口型中小企业和就业带来严峻挑战。其二,人民币短期内对美元大幅升值将引发存量外汇储备大幅缩水,使国民福利遭受损失。其三,人民币对美元过快升值还将增强对亚洲区域货币整体升值的预期,进而激发短期流动资本的投机冲动,“热钱”大进大出势必影响亚洲乃至全球金融秩序的稳定。其四,人民币对美元过快升值带来的强大升值预期,将吸引大量海外资金进入,推高人民币计价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可能进一步引发资产泡沫风险。

      中国汇率改革的每一步都体现了中国的责任——促进全球经济平衡,未来中国将根据自主性、可控性及持续性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未来中国将根据自主性、可控性及持续性原则,并与中国经济各方面的发展相协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3.双边投资环境问题

      中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日益完善,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2009年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下降近40%的情况下,中国吸收外资仍保持在900亿美元的高位,仅下降2.6%,仍是全球吸引外资规模第二大国家。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发布的《2010—2012年世界投资前景调查报告》显示,世界前15个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中,中国蝉联第一位,是跨国公司首选的投资目的地,中国的投资环境看好。

      中美双方应切实改善双边投资环境。

      从中国方面看,吸收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未来中国将努力为外商投资营造更加公开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更加高效便捷的融资环境和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发挥外商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外商投资的质量和水平。

      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应当放宽针对中国投资的市场准入、减少实体经济投资审查中的泛政治化因素,这有利于提升美国经济竞争力、增加美国就业机会和改善财政收入状况,也有助于发挥中国庞大的外汇资本优势,密切最大发达国家与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

      4.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解释

      中国的高储蓄率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不能成为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美国巨额经常项目逆差,以及相关联的美国较低的储蓄率和其他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较高的储蓄率。

      美国有舆论认为高储蓄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其实不然。中国及一些亚洲国家由于经济体制、消费习惯、人口结构及社会文化等原因有着较高的储蓄率,加上国内投资途径较少、效率较低,过多的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因而对应为贸易顺差。

      美国经常项目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国内政策。

      一方面,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了美国消费过高、储蓄不足。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期间,美国个人储蓄率大多维持在1%以下,超低利率政策也刺激了投资支出扩张,个人收入和资产价值快速增长,提高了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实行减税和增加开支的财政政策也加剧了经常账户逆差。

      另一方面,美国出于自身利益对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施加影响。其一,美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将产品由这些国家出口到世界各地;其二,美国在大量进口消费品以满足本国市场巨大需求的同时对出口设置各种障碍,阻止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导致美国巨额的商品贸易逆差。

      实现全球经济的再平衡,需要各国共同来承担调整责任。就中国而言,未来中国将改变以投资和外需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着力扩大内需,促进服务部门的私人投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美国而言,应当改变高消费、低储蓄的经济结构,采取措施增加国内储蓄,确保长期财政可持续性,并放宽对华出口限制。

      5.金融监管问题

      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呈现出监管从严的新趋势,监管当局致力于确保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加强流动性监管和风险监管。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于2010年7月获得签署并最终成为法律,被认为是美国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改革范围最广泛、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2010年9月出台的“巴塞尔协议III”在强调资本充足外,也把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作为监管重点。

      中国监管部门近年来高度重视金融监管,监管制度不断严格,酝酿中的监管标准较国际更为严格。其一,目前中国的一系列商业银行监管要求应该是全球银行业中较严的标准。如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国从2008年底开始就要求中小银行为10%,大型银行为11%,那时大型银行的该指标要求已经高于国际上刚出台的巴塞尔协议Ⅲ的标准(10.5%)。其二,当前在国际金融监管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中国金融监管部门也继续严格监管制度。

      面对后危机时代全球强化监管的大趋势,中国将强调与国际监管核心原则和标准的一致性,但应充分考虑中国与西方国家多方面的差异性。从长期来看,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最终还是符合美国和西方的根本利益,并对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业的快速赶超产生一定的羁绊,推行严于国际的监管标准将使得中国金融机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受到资本、流动性等多重约束,从而会制约其发展,这未必符合中国的整体利益。

      6.中美经贸合作有利于双方实现共赢

      随着中国产业升级,从国际产业链条的低端走向中高端,中美经贸间利益交融、相互依存的格局将进一步巩固。中美经贸关系虽然存在种种分歧与挑战,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美经贸关系早已超越两国范围,互利共赢、互相合作,切实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无疑契合双方共同利益。

      从更广阔的全球视野看,中美双方的合作领域不断增加、合作空间持续拓展,不但有利于实现中美双方的互利共赢,还将推动包括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内的全球市场共同繁荣和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