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扩张影响、对内服务产业——一年多来上海期货市场“内外兼修”,成效显著。
作为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各方交流的平台,第八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将于5月28日-29日在上海举办。在论坛召开前夕,记者就上海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状况采访了上海期货交易所相关人士。据上期所介绍,上海期货市场今年呈现健康发展格局,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市场运行更趋成熟,市场功能显著发挥。截至4月末,上海期货交易所持仓总量为1,025,297手。1月-4月上海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量为82,561,956手。
市场人士表示,对外来看,作为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消费国,“上海价格”已经成为全球期货市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成为“亚太时区”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是开展报税交割后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优势。对内来看,“上海期货标准”用市场化手段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在促进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记者 叶苗 黄颖 ○编辑 杨晓坤
对外:“上海价格”魅力四射
对内:“期货标准”助力产业
伦敦铜、纽约原油、东京橡胶……在全球资源和资本博弈的“时间表”上,成熟市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如今情况改变了,他们不得不将目光对准中国,对准上海。铜铝铅锌构成了庞大有序的“有色金属家族”、天胶燃料油组合的能源化工板块、以及黄金和即将推出的白银所形成的贵金属系列,“上海价格”以及成为远东乃至世界期货圈重要的价格指标。而境外品牌注册、报税交割业务的开展,更是从实体经济角度强化了“上海价格”的地位。
3月24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和上海市市长韩正一同为上海期货交易所敲响了铅期货上市的金锣,继铜、铝、锌之后,上海金属期货家族再添一员,有色金属品种四大家族齐聚国内期市。这一举措,得以让国内有色金属行业形成充分反映国际、国内需求和各方利益的合理价格,为企业通过套期保值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竞争力,中国有色金属期货价格进一步成为国际定价体系的重要参考。
往前看,2010年12月24日,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保税交割业务试点正式启动。试点品种为进口保税储存的铜和铝,试点区域为上海洋山保税港区。此举促进期货市场资源配置功能辐射到国际市场,进一步增强上海市场相关品种价格在全球同行业的代表性,“上海价格”的含金量大大提高。
众所周知,上期所曾发布过一项5年战略规划,提出“亚太时区”的概念,目标建设成为一个在亚太时区以基础金属、贵金属、能源、化工等大宗商品为主的主要期货市场。这里就有一条重要的线索是“境外品牌注册”。2007年,上期所出台实施《有色金属交割商品注册管理规定》,开始接受国外符合条件的铜、铝、锌有色生产企业的注册申请。从2008年底,上期所批准首个境外交割品牌算起,至目前,在上期所注册的境外品牌铜共已增至25个,品牌铝1个,另外还有多个铜、铝、锌境外品牌向交易所递交了注册申请。
对内:“期货标准”助力产业
“期货的推出,加快了我们企业生产工艺、管理体制的革新,夯实了质量体系。”这是一家钢厂在钢材期货推出后的心声。期货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实实在在地推动了生产车间里质量的提升,这戏剧的一幕正是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真实写照。“上海期货标准”不再是虚拟经济中的博弈指标,而是火热的经济生产中的必要一环。
例如在钢材上,上期所顺应国家鼓励使用三级螺纹钢的产业政策,选择三级钢作为交割标准品,同时为确保市场的平稳运行,将二级钢作为替代交割品,实行贴水交割。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了三级钢的使用,从而推动了建筑用钢材的产品升级。在铅期货合约的制度设计中,通过规定企业的生产规模条件、生产工艺要求,严格企业申请交割品牌注册的条件,从而促进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在燃料油新的交割标准中,调整后的各项指标较之前更加接近国际主流180CST燃料油的品级标准,其具体质量规定更符合船舶用途,将更有利于船用燃料油的现货商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保。
与此同时,上期所对现有的套期保值和持仓限额相关规则进行了全面梳理完善,以铅期货上市为契机,将目前所有的套期保值管理方面的规定以铅期货套期保值管理办法为蓝本进行整合统一,将持仓限额制度进行系统优化。这些举措,都能让企业更加顺利地运用期货工具,抗击原材料价格暴涨暴跌带给企业的负面影响,大大增强了企业的风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