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抄底模式或再灵验
⊙记者 徐锐 ○编辑 全泽源
投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其拆分为择时能力与选股能力,前者决定买卖进出场时间,后者圈定投资标的。一次成功的投资操作由此可简单理解为在恰当的时间购入潜力个股,最终抛售获取投资收益。如今,在大盘持续下挫的背景下,再结合去年的定增统计数据及案例,今年以来实施定向增发且已跌破发行价的个股,似已迎来建仓良机。
据上证报资讯统计,今年以来两市已有71家公司完成了定向增发募资,而与最终确定的发行价相比,考虑到分红送股因素,目前已有27家公司最新股价跌破增发价,占比38.03%。其中,大唐发电以底价6.74元发行的10亿增发股在股权登记甫一完成后即遭破发,包括工银瑞信基金在内的9家认购方“闪电”被套,处于浮亏状态,从中亦可见当前市场之羸弱。
不过,与上述认购方的小幅浮亏相比,此前参与华菱钢铁、国统股份等公司增发的投资者损失则更为惨重。以华菱钢铁为例,公司第一大股东华菱集团今年2月以其持有的华菱湘钢5.48%的股权和华菱涟钢5.01%的股权(合计作价11.20亿)以及现金42846万元,认购了上市公司2.78亿增发股,然而与5.57元/股的发行价相比,华菱钢铁最新收盘价仅为3.99元,这意味着华菱集团在短短3个月内已浮亏近三成。
事实上,不止是大股东(或其相关方),经过4月份以来的一轮下跌“洗礼”,投资风格一向谨慎的机构投资者如今也陷入了被套境地。国统股份今年1月初完成定向增发,其中,嘉实基金、华夏基金分别以27元/股的高价各自认购了570万股和380万股。而受累于限售股东减持以及公司一季度业绩表现差强人意等因素,国统股份最新股价已跌至20.87元,两基金因此浮亏已高达数千万元。今年4月完成增发的星湖科技亦属此类,当初参与增发的众多私募机构目前已浮亏逾25%。而从整体来看,在上述27只破发股中,当前股价距增发价跌幅在10%以上的共有14家。
当前市价低于最初增发价,这意味着,若同样出于看好增发项目前景的目的而去投资相关公司,那么中小投资者以当前价买入则可较包括机构等在内的认购方享有更低的投资成本,而这其中是否存在一定的投资机会呢?
与当前市场所处环境类似,回看2010年,A股市场在去年1月至6月同样经历了一轮颇为惨烈的下跌,上证指数从年初的3277点一路滑至2398点(6月30日),而在此期间完成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亦大范围遭遇破发窘境。统计显示,在去年上半年73家完成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中,截至2010年7月1日便已有34家公司的收盘价已跌至或曾下探至增发价以下,占比46.6%。然而此后随着A股市场的触底强劲反弹,截至去年11月11日,上述34只破发股中除桂冠电力外,其余个股股价已全部回升至增发价以上,所占整体比重高达97%。其中中恒集团、中联重科、兴发集团的后期涨幅甚至超过了100%。不仅如此,34只破发股当中,自2010年7月2日反弹至11月11日时,有26只个股涨幅超越上证指数同期涨幅,占比76.47%;有24只个股超越沪深300指数,占比70.59%。
上述统计数据意味着,在去年股指处于低位时,中小投资者若以上述34只破发股为投资标的,将有97%的概率获得投资盈利,而若选股得当,甚至可获取高额收益。
在券商分析人士看来,定向增发不是一种简单的筹资行为,通常是上市公司为了实现优质资产的收购、合并或者资产重组,这些收购资产通常都具有持续的盈利性,从而使上市公司实现良性扩张甚至走出经营困境。因此,定向增发对于上市公司的价值趋势形成长期利好。
而记者注意到,去年上半年的34只破发股中,后期涨势强劲的多集中在绩优股或未来经营前景较好的题材股上,中联重科、上海建工、中恒集团、恒星科技等皆属此类。反之,电力、电气类增发股的走势则略逊一筹。而按此逻辑推而广之,今年以来已破发的27家公司中是否同样存在类似的潜力股,无疑值得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去年上半年34只破发股最终之所以有高达97%回到发行价以上,大盘在去年7月后走势的持续向好亦是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今年以来所破发个股的未来表现究竟如何,大盘未来的走势也将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不过,鉴于去年破发股中后期有逾七成个股跑赢了大盘,以此来看,即便未来市场继续走弱,那么“破发概念股”也具有较强的抗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