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祥明 ○编辑 王晓华
目前楼市进入“三不”时段。成交量不死不活,房价不上不下,保障房不明不白。楼市基本陷入僵局,保障房则被视作打破僵局的利器之一。
然而,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究竟进展如何,却还不够明晰。社会各界对保障房建设目标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担忧到目前为止并未完全消除,而眼前保障房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隐忧、异化又使这种担忧增加了几分。
记者注意到,对于保障房建设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两种现象。其一,部分地方政府对保障房建设热情升温,包括陕西、河北等省调高了保障房建设目标,东部地区相对进展较慢;其二,为建设保障房,地方政府高息借债、商品房配建、打包给央企等种种融资模式可能隐藏着高息风险。
目前来看,中西部城市建设保障房的热情,整体高于东部地区,因为地方政府可以从中“获利”。对于一些省市,保障房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与保障民生的一个新的利益结合点。相反,由于利益平衡点难寻,一些东南部房价更高的省市,建设保障房的热情并不高,这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由于保障房项目的盈利模式尚未成熟,且耗资大、回收周期长,一些政策都还没有全国性的统一标准,整体上社会资金及银行信贷参与保障房的积极性仍有待挖掘。这些问题也导致了保障房建设融资的多样化。但是,只要将各种尝试都放在大众眼下,接受社会各方监督,就是好事,这绝对有利于保障房健康发展,防其“异化”。
日前住建部已发文要求各地公开保障房建设信息。但是,记者却认为这还不够。因为,保障房既然已经成为房地产投资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十二五”时期重要的民生建设项目之一,其理所当然应该纳入到国家统计局的视野,定期公布保障房投资、开工、竣工、销售一系列情况,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个别部委“推一推”,各相关部门才“动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