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广告
  • 4:焦点
  • 5:焦点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路演回放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银行大发理财产品 收益率高未必就好
  • 理财理到“无产”——中国理财师须道德规范
  • 新品速递
  •  
    2011年6月9日   按日期查找
    T6版:钱沿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T6版:钱沿视点
    银行大发理财产品 收益率高未必就好
    理财理到“无产”——中国理财师须道德规范
    新品速递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理财理到“无产”——中国理财师须道德规范
    2011-06-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金苹苹

      钱沿观察哨

      ——中国理财师须道德规范

      ⊙记者 金苹苹

      

      尽管在近期的市场上风头正劲,但银行理财产品似乎遇到了点麻烦。

      出版人洪晃的一则微博,又引发了大众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质疑。她在微博中透露,德意志私人银行的理财产品,让她“快被理成无产阶级了”。

      事实上,被大多数投资者认为是稳健可靠的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是一个“好孩子”。早在2008年,一场席卷全国的“零收益负收益”事件,已经将很多银行发行的高风险结构性理财产品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尔后,很多外资银行的高端客户经历的“零和游戏”,则将累积期权这种风险巨大的金融衍生品,最终以投资者巨亏的形式被揭露出来。

      然而时过境迁,当这些过往已经开始被淡忘的时候,洪晃的经历却开始再次提醒人们:是投资者太傻太天真?还是我们的金融机构真的需要再次正视问题,在投资者教育与风险揭示方面做好自己的本分。

      且让我们先来看看美国的情况,“他们更重视风险,减少了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开始在投资中变得更为谨慎。”在最近举行的“中美金融理财高端对话”中,来自美国理财师协会代表团团长Daniel Moisand如此描述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的美国投资者。深究其中的原因,则是因为美国投资者“不知道最近几年这个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对于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不了解。”

      反观我们的市场和投资者,则更多的带着一些投机的风气。白银价格飙涨,却一路有人追随,直至在高点被重重砸下坠落的银价“砸伤”;大宗商品走牛,各种挂钩商品的理财产品于是层出不穷……这其中,有投资者自身的狂热使然,但金融机构却也难逃诘问:为什么一定要顺从投资者的热情,不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泼冷水?

      中国的理财市场是个香饽饽。早在2006年,国内外专家学者就曾预言,中国的个人理财市场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等个人理财市场之后极具潜力的市场。但我们应该看到,巨大的市场在吸引全球目光的同时,也呼唤着出现更多兼具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理财师。但这似乎还不够,“一个好的理财师,除了要有基本的职业素养外,道德规范同样重要。”Daniel Moisand如此告诫中国的同行们。

      如此看来,Daniel Moisand的经验或许可以告诉我们,这个市场终究不会欢迎那些为了完成自己的销售任务欺瞒投资者的客户经理。这个市场的变化也印证了这一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5月,由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认证的中国CFP系列持证人数已经大大提升,达到91,411人,其中金融理财师(AFP)持证人达到78,684人,国际金融理财师(CFP)持证人则达到了10,298人。

      这些数据看起来还是很让人乐观的。但转念一想,获得认证资格只是一个开始。这些理财师其实要承担的是培养市场的责任,他们需要在未来帮助中国老百姓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促进中国理财市场的成长。比如在必要的时候,也得重弹一下老调,在面对不够冷静审慎的投资人时,来一句:“别指望天上掉馅饼,你知道,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