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路演回放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价值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T1:艺术资产
  • T2:艺术资产·新闻
  • T3:艺术资产·聚焦
  • T4:艺术资产·市场
  • T5:艺术资产·投资
  • T6:艺术资产·批评
  • T7:艺术资产·收藏
  • T8:艺术资产·大家
  • “挪用”还是“抄袭”
  • 自恋“弥漫”国家馆
  • 艺术作品
    不是制造图像
  •  
    2011年6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T6版:艺术资产·批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T6版:艺术资产·批评
    “挪用”还是“抄袭”
    自恋“弥漫”国家馆
    艺术作品
    不是制造图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挪用”还是“抄袭”
    2011-06-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沙尚琪

      ⊙沙尚琪

      

      “梵志画豹,正龙拍虎”。这是近日网络上新出现的热门词汇,起因是曾梵志在香港佳士得慈善拍卖的油画作品《雪豹》在成功拍出3600万元人民币之后,被发现涉嫌抄袭国外摄影师史蒂夫·温特的摄影作品《风雪之豹》,该作品曾获英国野生生物摄影2008年度大奖,并刊登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因此有人将曾梵志画豹和周正龙拍虎相提并论,网络新语“梵志画豹,正龙拍虎”由此诞生。或许有人认为,曾梵志并不是抄袭,而是采用了当代艺术中常见的“挪用”手法。那么,到底什么是挪用?

      挪用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简单地说,它指的是在作品的创作中运用借来的元素,在文学、音乐、视觉艺术领域都时有发生。就视觉艺术而言,挪用意味着适当地吸纳和借用人类视觉文化中的各种元素与形式,对之进行重新审视、评价、解释、变化、模仿、补充等等。艺术家将借来的其他文化中和历史上的种种图像、样式、观念、象征等元素进行重新的构造与组合,产生出新的作品。传统意义和现代意义上的挪用,各有其不同的指归。

      传统意义上的挪用伴随着艺术发展的始终,风格样式的流传过程其实也就是被挪用的过程。古代著名的例子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这幅作品产生的时代就有不少人绘制了它的变体,其中也包括与达·芬奇同样伟大的画家拉斐尔。他们借用了《蒙娜丽莎》所创造的女性肖像画的新样式,其中包括四分之三侧面的姿态,直视观众的目光等因素,来为其他女性绘制肖像。在艺术史或艺术批评中,这种现象往往被看作是达·芬奇的艺术创新影响了其他画家的创作,改变了当时的肖像画“时尚”,这也是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画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创造新样式、引来追随者。而杰出的追随者,在借用他人创新的同时,融入自己解决画面特殊问题的独特手法,形成再次创新,所以拉斐尔能成其为拉斐尔,而不是达·芬奇的追随者。

      但是,真正赋予挪用以哲学含义的,还是20世纪初期一批现代艺术家的探索,其中以毕加索和勃拉克等人为代表。他们被后人称为“综合立体主义”的作品,就借用了大量非艺术性的元素粘贴在画布上,把真实的物品直接呈现给观众,这就引发了艺术再现的意义及其重要性的讨论。杜尚在挪用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他加了两撇胡子的《蒙娜丽莎》,题名为《泉》的小便池,直接挑战了在艺术史上备受珍视的“原创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这些现代艺术家们无论被后人归纳为何种艺术流派,他们都是通过挪用这种方式,来质疑、反思、挑战和反叛既有的艺术观念,不断探索和探试艺术的边界,以极端的形式来突破这个边界。

      在现当代艺术中,确实有不少艺术家因为挪用而招致了官司。安迪·沃霍尔、杰夫·孔斯等人都曾因挪用照片问题而面临摄影师的指控。在人们的版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本来与抄袭就仅有一线之隔的挪用,似乎也常常遭遇尴尬境地。回到曾梵志的《雪豹》,无论是传统意义的挪用,还是现代意义的挪用,似乎都不符合,画面本身并没有在他人创新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也没有以借用来的元素制造出新的意义,更没有质疑原创性本身的观念,即便有,这种质疑本身也已经是在上个世纪初就完成了的艺术探索。

      或许,还有另外一种意义的挪用没有在上文中提及,那就是:通过挪用,向大师致敬……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向大师致敬式的挪用,是否太泛滥了呢?泛滥得我们不知不觉在各个领域都成了山寨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