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辰
威尼斯双年展的国家馆一般是以策展人的方式来实现的,能不能展示出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或者传达某些含义,全看策展人与艺术家之间的沟通、互动。展览本身既不完全是策展人的意图,也不完全是艺术家的意图,是两者的结合与互动。这就要求策展人既要有学术理念,也要有当代文化发展的全局观和某一方面的问题意识,邀请什么样的艺术家、反映什么的问题与时代性应该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简单进行作品搬运与摆放。
因此,如何看待双年展和双年展中的国家馆的模式及象征意义,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馆是象征中国艺术,还是象征着中国正在发生的艺术?或是象征着我们对某种东西的期待与期盼?中国馆的主题“弥漫”,要看怎么去阐释它,应该怎样来理解“弥漫”。如果阐释仅仅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就无法凸显威尼斯双年展展示当下文化与问题的意义。其主题本来是Illuminations,特别是这个词汇包含了用光去照亮各个民族/国家的含义,是寓意深刻的一个理念,但如果变成了一种巫术般的传统搬弄就失去了当下文化的张力和冲击力,也没有时代的敏感性和问题性。自我愉悦的书斋想象永远可以在传统上品味咀嚼,但不是新文化,也不是当代社会的显现。
对于中国馆的策展方案,我认为,它不是往前看,不是看当代,而是对以往的迷恋和过度想象。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不假,但在当代如此复杂多变的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各种文化观念融汇冲突的情况下,如果停留在传统的想象中,就一定能够展示中国今天那种丰富的、具有爆发力和创造力的精神感和搏击的力量感。如果不能展示出这一点,所谓“弥漫”就变成了自我迷恋,自我想象,这就是不恰当的了。艺术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在威尼斯双年展这样的舞台上,一定要展示时代的象征,或者说代表了中国在上升过程中的有力量、来自时代现场的艺术。这个力量不是暴力,而是内在精神上的。精神上的力量融合了很多东西,它是具有爆发性的。相反,如果立足于当代中国所发生的社会变革、文化裂变,推出一批作品,发现一批富有思想、敢于挑战、能够超越的人,这才是威尼斯国家馆要做的。
这几年,国际上对于威尼斯双年展也有很多批评的意见,认为它做得越来越时尚化,越来越娱乐化或者旅游化,已经失去了它早年的那种冲击力,那种对时代,对社会、政治、历史的思考能力。
全球化、资本主义消费的影响也使得这样一种富有文化创造力的东西越来越失去了创造价值。因此,人们对威尼斯的期待也越来越淡漠。中国是否也能做出一个具有历史持久性、有创造能力的双年展,这才是我们要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