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需要的定力与境界
|
⊙杨 吉
台湾投资人刘坤灵,在迄今14年的投资生涯里,共投资过大大小小23个公司。其中最成功的案例当属Transmedia,在1999年被美国思科公司收购,不到两年投资回报率达50倍。没错,除了“私奔”之外,他干的活实际上跟鼎晖创投的王功权没啥两样。
2000年,刘坤灵到上海担任某创投公司的合伙人。由于业务的关系,他见识了大陆风险投资的热火朝天。这个不难理解,不妨放看看周遭,有多少生意人说自己是开投资公司的,有多少创业者动辄就喊要风投注入的,又有多少创富故事背后有这个或那个风投公司的身影。当然,刘坤灵也意识到大陆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短板和不足,用他的话来说,“如此众多的创业家渴望得到投资人的资金倾注,可是他们却又对这个行业一知半解,难怪中国各地都有很多的民间、政府和学校的对接平台,举办无数多的投融资论坛和活动,提供很多的机会让风险投资机构和企业双方有对谈,以取得彼此更多的了解。”
有这么个念头,写这么一本投资笔记,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事了。为了能完成(或“应付”)众多投资对话会的任务吧,刘坤灵花费了不少心思,准备了不少材料,来不断充实和完善内容。不知不觉间,竟也写了个3000页PPT。刘坤灵觉得,若不把这些资料写成本书,不对风险投资业说个清楚,道个明白,一定是遗憾之事。当然,他也希望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个具体而完美的交代。如是所见,《一个台湾人在大陆四年的投资笔记》便是刘坤灵基于十几年投资经历和半年多埋首写作的思想总结。
既然是笔记,难免自由随性,不拘一格。就文本特点而言,通常表现为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例如刘坤灵的这本书,大致由产业的角度、世界宏观经济局势、创业家基本素养和必备知识、风险投资与做生意心得,以及杂谈随想等五部分构成。但需要说明,这种分法其实还是不太准确,正如前面提到,笔记体决定了这本书在主题、内容上的杂、广、博。
不妨以第一章“中国没有赚钱的生意?”为例。在这一章里,刘坤灵主要是从产业、行业和商业的角度来审视一些创业点子和投资项目,但从中却能读到“成功躲在细节背后:我印象最深的27个小故事”这样的小段子、真励志和“品牌万花筒”的品牌学专业讲解。类似的“杂糅并济”在后面几章里,随处可见。这里,除了关于创业和投资的知识、背景、案例、趣闻外,还融合了古今中外、海峡两岸历史人文和商业典故。至此,称这本书为“VC(风险投资)的小百科全书”似乎也并不为过。
事实上,刘坤灵算得上兼知两行。本身搞投资实务,阅历丰富、经验老到,这意味着,他的“笔记”还是值得一读的。虽然内容不无“杂乱无章”、“大杂烩”之感。
以笔者之见,第一章不妨重点阅读“要看中国的产业链,就要有‘见山又是山’的境界”、“刀、剑、枪、棍齐飞!民生内需消费是未来投资的主战场”这两节,或可学到如何从“完整产业链”的角度来检阅自己在做的项目。至于那“27个小故事”,一方面可以增加你的谈资,另一方面也能给你在创业经营上有一些启发。
第二章笔者以为可直接跳过,在第三章“如何做一位成功的创业家”中的第二节“战略为王,企业商学院必修课程全曝光”中,刘坤灵跟我们分享了一个现代经营者或投资者必备的专业知识、商业理念和思考模型,实则传授了方法论层面的东西,了解它,很大程度上等于摸透了投资人脑子里究竟在盘算和看重什么。
第四章“做大生意,其实就这么easy”主要讲的是一些风险投资学的专业术语和基础知识。建议读“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给不出——投资学百宝箱箱底大揭秘”和“走入投资学修道院: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这几节。
最后一章篇幅最小,也可能在整本书中显得最不重要。它像是那种“智慧妙语”和“管理箴言”的结集,可随手翻阅,选个几段读一读。要是忙里偷闲、见缝插针型的,还是算了。
因为这年头最不缺的是煽情与励志,而最欠缺的是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