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公司
  • 6:观点·专栏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信息披露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公司巡礼
  • A16:基金·人物
  • 通胀是“奸商”造成的?
  • 清理地方债务必定走向财政大改革
  • 不愿当摆设,涨价听证乏人报名
  • 外论一瞥
  • 美国会赖账吗?
  • 靠什么在越来越挑剔的市场
    提升信任度
  •  
    2011年6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通胀是“奸商”造成的?
    清理地方债务必定走向财政大改革
    不愿当摆设,涨价听证乏人报名
    外论一瞥
    美国会赖账吗?
    靠什么在越来越挑剔的市场
    提升信任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一瞥
    2011-06-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外论一瞥

      《经济学家》6月9日社论

      亚洲廉价商品生产将终结

      在东亚地区勤勉地搜寻从手提包到酒吧凳等一切廉价商品的利丰公司总裁布鲁斯·罗克威兹认为,廉价商品时代在亚洲接近尾声,亚洲低成本的生产行为即将终结。

      罗克威兹认为,亚洲制造行业已经走过若干阶段,每一阶段大约持续30年。上世纪70年代末,一些经验丰富的亚洲运营商瞄准了中国南方市场。随着靠近中国香港附近的土地、劳动力自由化进程加快,该地区廉价商品的制造和出口更是突飞猛进。

      不过,罗克威兹认为并没有下一个30年。中国工资迅速上涨,新一波的需求特别是中国自身的需求,正在推高大宗商品的价格。制造商开始转移生产地寻求解救,例如到中国西部、越南、孟加拉、印度、印尼等国。但是,他预计这些新的地方没有一个可以和过去中国南方相媲美,他们都严重依赖于同一个日益昂贵的商品池。

      同时,他指出也没有一个地方能提供像中国南方那样在制造业融合方面的规模和效益。许多地区工资上涨,物流管理落后。没有能取代中国奇迹的发生。价格每年以5%的速度上涨,而且没有任何结束的迹象。到今年为止,利丰公司的采购价格平均已上涨15%,其他亚洲玩具、服装和基本家庭耐用品均上涨相同比例。

      每年一度的台北国际计算机展,尽管国际知名品牌如苹果、台湾宏达等缺席展览,但还是有近2000多家厂商到场参加。这些产品是否能在发达国家市场生产或销售将不得而知,但展位依然爆满。亚洲公司对于任何能降低生产成本或实现自动化操作感兴趣,当劳动力廉价时,他们是富有效率的;当劳动力价格上涨,形成严重的通胀时,就不再那么富有效率了。

      (葛传红 编译)

      

      《日本经济新闻》6月9日社论

      团结受到考验,

      欧元走到岔路口

      欧洲危机不见结束的迹象。由于没有根本的解决策略,人们对市场依然不抱有信心。欧洲如果不能团结起来走出危机,将影响到人们对欧元的信心。

      去年,欧盟(EU)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陷入危机的爱尔兰和希腊实施金融援助,欧洲金融状况一度稳定下来。但希腊财政恶化的状况尚未停止,葡萄牙等南欧国家又陷入国债危机。葡萄牙自身乏力,不得不接受EU和IMF的援助。估计希腊也将得到第二次金融援助。

      但是,前景丝毫不容乐观。第一,很多受援国的民众反对财政紧缩政策,而财政紧缩恰恰是金融援助的前提。在希腊,不断发生抗议削减公务员待遇的游行。尽管新总理表示将坚持财政紧缩政策,但是削减支出和劳动市场改革的政策遭到很强抵抗,投资家的信任难以恢复。第二,很多援助国的民众也抱有不满。“为什么要用我们纳的税援助那些高福利的人?”在芬兰,反对援助南欧的政党正在扩大议席。这种气氛蔓延下去,金融援助将举步维艰。第三,在决策者中也有不和谐声音。一部分政治家认为应削减希腊目前的债务,但欧洲央行担心影响金融系统而反对这一主张。

      欧洲危机若不及早结束,世界金融市场将难以恢复稳定。尽管脱离危机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欧洲各国必须团结一致、精诚合作,向世界展示其脱离困局的智慧。1999年产生的单一货币欧元通过高度的经济活动为欧洲带来了活力。倘若不能脱离危机,那么人们对欧元的信任也将受损。欧元已走到了岔路口。

      (梁宝卫 编译)

      

      《经济学家》6月9日文章

      美国财政治理的负面信号

      美国经济复苏于去年陷入停滞胶着时,奥巴马政府积极展开行动:美联储宣布用新印钱币购买6000亿美元政府债券,拉低长期利率。年底奥巴马总统与共和党就削减薪金税和扩展失业救济金达成协议。

      然而,面对今年的经济乏力,来自华盛顿的回应却与去年大不相同。6月7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声称“经济增长不平坦且令人倍感挫败地缓慢”。本月第二轮定量宽松将要结束,但美联储并未发出信号暗示第三轮定量宽松即将登场。

      伯南克认为经济会摆脱由日本供应链中断和高价石油带来的暂时性麻烦,重新走上正常轨道。但如果危机持续,美联储似乎毫无信心来面对困境。就像伯南克说的“货币政策不是万能药。”

      如果货币政策看上去对经济无效,那么财政政策就完全是场灾难。去年12月的刺激协议仅维持一年,其实是为确保来年的预算紧缩,现在的花费抑制也是因上一轮的刺激政策即将结束。在此之前,奥巴马已同意进一步削减政府开支来赢得共和党对提升国家债务最高限额的合作。然而,5月31日,由共和党占领的众议院还是以绝对票数否决了提高政府债务最高限额的提议。财政部警告将停止支付,尽管没有指明是对债务利息还是向政府供应者或领养老金者的支付。在美国债权人眼里第一项是违约的。6月8日,惠誉国际评级指出违约将扣动美国信用评级的降级,从3A债券成为垃圾债券。共和党普遍对违约风险嗤之以鼻。这种态度令美国财政部负责金融市场的副部长玛丽·米勒深感担忧,因为这对美国财政治理是一种负面信号。(贺艳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