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融资
  • 12:上证零距离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下半年成长股或唱主角
  • 中信证券:
    市场迎来情绪最悲观时刻
    下跌酝酿机会
  • 进入估值钝化期 大盘再度面临考验
  • 2670点一线有较强短线支撑
  • 最新评级
  • 过度看空有色金属已无必要
    券商建议寻找穿越周期品种
  • 行业报告
  •  
    2011年6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市场·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市场·观察
    下半年成长股或唱主角
    中信证券:
    市场迎来情绪最悲观时刻
    下跌酝酿机会
    进入估值钝化期 大盘再度面临考验
    2670点一线有较强短线支撑
    最新评级
    过度看空有色金属已无必要
    券商建议寻找穿越周期品种
    行业报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进入估值钝化期 大盘再度面临考验
    2011-06-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德良 ○编辑 杨晓坤

      ⊙张德良 ○编辑 杨晓坤

      

      周一是近10天内第四次盘中跌破2700点但收于此点位之上,这是估值、长期上升趋势线等多重支撑的效果,但弱势下股指不宜久盘,短期大盘再度面临转折。

      首先,从历史横向比较,现阶段的A股估值水平已步入底部期,然而,历史底部的形成常常会有一个估值钝化期。此时,市场不相信估值,只相信趋势。过去20年的数据显示,历史底部的股价市盈率为15倍左右,市净率为2倍左右。如1994年的325点、2005年998点和2008年1664点的对应市盈率分别为13倍、15倍和14倍,对应的市净率分别为1.2倍、1.7倍、1.98倍。而历史高位区域的市盈率为40倍以上。目前A股平均市盈率为已进入15倍左右,市净率也进入2.4倍左右,历史比较下,毫无疑问,A股已步入历史底部区域圈。然而,此时趋势更直接影响着投资者情绪,人们更相信趋势,何况历史总会被改写。

      影响情绪的第一个原因是市场对未来成长预期的悲观。低估值的背后隐含的是增长速度快速下降,这里就涉及PEG指标问题,通常而言PEG低于1时,才会认为有投资价值,如40倍市盈率,如有40%以上增长速度,则可以接受。关于增长速度,悲观者担心三季度经济会出现超出预期的回落幅度,甚至可能超出预期。特别是一直支撑乐观者信心的通胀见顶因素正在削弱,此前一直认为通胀可能已经是强弩之末,但随着长江流域的天气旱涝急转的“蹦极跳”,乐观因素正面临挑战。

      另一个原因是,被认为估值“洼地”的B股近期持续暴跌,估值的支撑形同虚设,给A股带来新的压力。沪B股指数自4月25日破位下行以来,已完全改变了过去两年多的上升趋势,而且持续影响A股投资者情绪。B股暴跌并非估值因素,而是某种情绪化因素。值得注意的是,B股指数对A股的影响力是台阶式的,力度呈下降趋势。4月25日B股指数跌1.76%“破位”后,每一轮杀跌都拖累上证指数“破位”,不过,上周四(跌7.9%)开始的新一轮急挫,上证指数的下跌力度明显减弱,继续固守于1664与2319点所构成的长期上升趋势线之上。从技术趋势上看,此轮B股指数的见顶形态是上升楔形,最大跌幅是回到上涨起点,即200点,周一最低已触及237点,下跌力度减缓甚至结束的机会正在加大。B股趋于稳定后,上证指数就有机会在上述长期上升趋势线之上反复获得支持,也就有望转入稳定回暖期,估值支撑效应也会慢慢得以体现。否则,情绪化杀跌还会进一步恶化,低估值下的“挖坑”还会持续。

      在A股内部行业结构上,周期性化行业受经济增长预期影响最大。不过,短期市场很认同“资源”概念,即使是主营业务范围增加“矿产”之类,就得到市场强烈炒作,而真正的“资源”受冷落,这种资源概念化现象的背后并不让人乐观,可能是资源型群体反复见顶的特征,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缓缓回落,持续两年多的资源品牛市极有可能出现一轮幅度较大的调整。金融地产这一地产投资链,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冲击,短期担心的是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处理以及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调整等,都可能给银行股带来负面,地产市场似乎已嗅到变盘临界的味道,相关的地产蓝筹股股价已反复触及过去五年长期上升趋势线的位置,仅从技术趋势而言,这种“破位”对市场的打击不会是短期的,当然,成功“见底”也将是转折性的。因此,眼下的A股市场,无论是历史估值比较、还是情绪化特征,行业板块的股价运行格局,均已进入非常动荡的时刻。此时,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任何过于片面、极端的策略并不适宜。此时,需要的是精准的自下而上策略,因为众多价值挖掘的投资机会在孕育,也隐藏着众多高风险的品种。大的路径上,我们应该紧扣未来成长方向,把新兴战略产业从概念炒作回到现实选择,寻找真正能够引导我国经济增长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并从中布局优势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