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化了资本约束机制
⊙余丰慧
距离“建行今年肯定不会再融资”的表态过去还不到3个月,建行突然抛出800亿元再融资计划。募资用途,公告直言“用于充实公司资本”。
大家都还注意到,尽管银监会上周公开澄清称“正在拟定中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不大”,但各大银行已在一家接着一家地迈开了再融资步伐。除了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融资动作也在紧锣密鼓。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或许进一步证实了市场的担忧,为配合《巴塞尔协议Ⅲ》而提高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标准无疑加大了银行再融资压力。银行新一波融资潮已近在眼前。
当然,应该承认,商业银行如今公开在股市增发再融资时慎重多了,转而采用可转债等方式。不过,上市银行融资潮对资本约束机制的弱化,对金融风险的放大效应不容忽视。
今年以来,农行、中行、交行、中信、民生、华夏、招商、北京银行等公布的各类再融资计划,总额约5000亿元(包括定向增发、配股、次级债、可转债等方式)。融资的目的是用于补充资本金的触线或者不足。而造成资本充足率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贷款的过量投放。贷款和投资属于高资本消耗类业务。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简单理解就是分子是资本,分母是资产,对中国的银行来说目前主要是贷款,监管部门确定一个固定的资本充足比率以后,商业银行如果盲目发放贷款就会造成分母扩大,那就必须扩大分子—资本,否则,资本充足率就会越过监管规定线,造成不足。这就是简单的资本约束机制原理。要真正发挥资本约束机制的作用,真正使得分子的资本对分母的资产扩张约束力增强,一是提高资本充足率,即:增加每发放单位贷款相应补充资本金的数量。二是严格限定补充资本金的方式渠道,真正使得上市银行发放不良贷款后仅补充资本金一项就深感伤筋动骨的痛。我们现在往往在前者做文章,善于运用提高资本充足率来强化约束机制,而往往对于上市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方式、渠道放之过宽、过松。这大大弱化了资本约束机制的功能。
目前,监管层收紧了资本充足率方面的监管标准,将银行部分业务的风险权重提高,可另一方面,却并未收紧上市银行发行次级债,并且至今未能落实扣除银行间相互持有部分。这种一手收紧,另一手松的做法,客观上也弱化了资本约束机制。
上市银行一旦由于过量发放贷款而使得资本充足率过线,就可通过在股市通过增发、配股、可转债以及通过发行次级债等方式轻易获得巨额资金来补充资本金,这就造成一方面放大了资产扩张特别是贷款风险,另一方面使得资本约束机制被大大弱化甚至形同虚设。反正资本不足可以轻而易举获得补充,上市银行在放贷上还会有多少谨慎呢?
笔者由此希望管理层慎重审批银行发行次级债,非发行不可的银行,一定要扣除其持有的他行次级债。能让上市银行切实感到规范压力的是强化利润对补充资本金的作用。因为强调从利润中补充资本金,才会使得商业银行不但要确保贷款放得出收得回,确保贷款质量,而且会加倍注重每笔贷款的效益。因为,在补充资本金上让上市银行感觉越难,越能真正发挥资本充足率的约束机制。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