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周良 ○编辑 衡道庆
因为希腊的“那点事”,周三全球市场再现狂风骤雨,股市、大宗商品跌声一片,欧元单日重挫2%。周四的欧洲早盘,欧洲三大股市依旧跌势不止,跌幅接近1%,而欧元也继续走低近0.5%。
不过,对于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希腊的决策者们而言,这样的跌势未必“够狠”,尤其是相比去年5月直接触发希腊7500亿欧元救助案的那一波猛跌。
投资电子周刊《贪婪与恐惧》的作者、里昂证券知名分析师伍德上月底就在其专栏中指出,考虑到欧洲政客们一如既往的犹豫不决,“欧元地震”仍将继续发酵。尽管伍德认为,最终,问题仍会以德国等核心国家出面“埋单”而告一段落,但要让欧洲政客们下定再次援助的决心,势必要让金融市场施加更大的压力。
在瑞士信贷经济学家陶冬看来,希腊违约是早晚的事,但是目前情况下,欧洲不敢让希腊倒下。只要欧盟在最后一刻出手,希腊就暂时不会违约。实际上,如果仅仅是希腊一国出事,对市场的影响比较有限。值得担心的是连锁反应,而这恰恰是这两天全球市场所显露出的一种不祥之兆。
所以,现在投资人所期待的,可能是市场的反应再激烈一些,到了欧洲和IMF所不能容忍的地步,该出手的自然会出手。
但话又说回来,救助归救助,希腊的问题恐怕没那么容易彻底解决。用摩根士丹利亚洲非执行主席罗奇的话说,和美国一样,欧盟现在也在玩“一路踢罐子”的游戏,其结果只能是,把问题无限期地掩藏和拖延下去。
罗奇指出,眼下,欧洲正在紧锣密鼓地试图解决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的“流动性问题”,这也是德、法等国寻求制定新的援助方案的主要原因。但问题在于,这些国家遇到的真正问题并非流动性问题,而是偿债能力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么实施债务重组,要么就是出现违约。
德盛安联旗下研富资产管理公司的欧洲首席投资官德怀恩认为,在去年5月的上一轮援助之前,希腊就已经出现了过度负债的情况,而向该国提供更多的贷款,并不足以解决希腊的债务问题。
德怀恩表示,过去一年的实践表明,希腊的财政紧缩并未取得效果。反倒是强力的紧缩措施,给该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不堪承受的负担。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希腊GDP同比下滑5.5%,远远超过市场预期。
既然无休止的援助和大刀阔斧的财政紧缩可能都不是根治之道,那么希腊危机解决的道路又在哪里?一些人认为,某种形式的债务重组可能不可避免。
事实上,市场已经在预期将发生某种形式的重组,最近,希腊国债的价格只相当于面值的45%到75%不等。
德怀恩认为,私营部门的债权人最终参与到希腊危机的解决过程中来,应该不是大大出乎意料之事。而且,从市场上看,投资人其实已经开始消化希腊债券最终被“打折”的事实,因此实施这一方案的后果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
对金融市场来说,短期而言,希腊问题可能不足以触发第二次“雷曼事件”。毕竟,“危机”挂在嘴上说久了,往往很难再成为真正的危机。
陶冬认为,与雷曼突然倒闭不同,希腊问题早已家喻户晓,所以市场不大可能措手不及。雷曼倒闭之所以被称为80年来最大的危机,是因为资金市场突然断流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而这样的风险这一次不大会出现。
退一步来说,即便希腊真的违约,其形式与雷曼兄弟也有所不同。不支付债券的本金,与债券再延展七年,在账面上是大不一样的。
至于说,欧洲的“踢罐子”游戏能够持续到几时,那便是另一个更大的课题,需要欧盟的决策者们拿出更大的政治决心和智慧。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欧洲各国都有维护欧元的强烈政治意愿,欧元区一时半会还不会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