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信息披露
  • 12:公司·价值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T1:艺术资产
  • T2:艺术资产·新闻
  • T3:艺术资产·聚焦
  • T4:艺术资产·市场
  • T5:艺术资产·投资
  • T6:艺术资产·批评
  • T7:艺术资产·收藏
  • T8:艺术资产·大家
  • 构建南海全新能源战略迫在眉睫
  • 揭开掺假煤炭的利益链黑幕
  • 国际板的真正意义
  • 切望个税新案早点出台早点惠民
  • 新兴经济体提高劳动薪酬有益全球经济转型
  • 稻盛和夫在惨败中求道
  •  
    2011年6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构建南海全新能源战略迫在眉睫
    揭开掺假煤炭的利益链黑幕
    国际板的真正意义
    切望个税新案早点出台早点惠民
    新兴经济体提高劳动薪酬有益全球经济转型
    稻盛和夫在惨败中求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际板的真正意义
    2011-06-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田 立

      田 立

      就在有关方面纷纷表态“国际板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时,对国际板的怀疑、责难之声再次响起。这些声音从多重角度提出了眼下不宜推出国际板的理由,基本立足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国际板只是少数人实现自我利益的手段;二是认为国际板将会损害中国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对于前者,我只是想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一下国际板到底有多大价值。国际板构想最初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因为人民币要想国际化就不可能只在结算领域让世人认可,而应该把范围扩大到投资领域,在资本市场创办国际板就是基于此种想法。

      但是,国际板的真正意义却远非如此。从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看,一个成熟市场,除了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系列利于市场发展的自洽机制,其中估值体系的科学性就最重要的机制之一。从金融学角度看,科学估值体系的基础是“无套利均衡”,而无套利均衡(听起来可能更像一个悖论)的基础就是充分可实现套利的环境,而一个封闭的资本市场提供不了这样的环境。这些年总有人喜欢用国外资本市场的某些变量(诸如“市盈率”之类)来衡量沪深市场,我始终反对。理由就是,两个完全分离的市场由于不存在任何套利环境,无法通过套利来检验两个市场的估值水平,如何直接比较呢?所以,在客观上我们一直需要一条能连接不同市场的渠道,在广泛沟通的同时其实就是一个可实现的套利环境,到那时再来用他国市场数据评说沪深市场也许才有意义。据说,有关方面已与美国市场探讨沟通两国间的ETF的事宜,就是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但国际ETF也不可能独立完成构建套利环境的工作,还需要有各自国内市场的内环境基础。美国市场有中国企业上市,而中国市场却没有美国企业挂牌,两点缺一点,即便开通国际ETF,仍很难通过简单的市场指数交易来实现市场间的套利。如果中国开设国际板,允许一部分美国的企业到中国上市,情况就会发生很大变化。那时如果你还认为中国的市场估值水平过高,就可以大大方方地通过“做空国内市场股票,通过国际ETF做多国外市场(相应)股票”来套利了,套得着,说明你说对了;套不着,那就去好好反思自己的逻辑吧。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板对于建立国内资本市场正确的估值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国际板的意义还不止这些,出于企业经营对对冲风险的诉求,国内某些企业非常需要持股国外公司,比如当国内钢企面对国际铁矿石大幅涨价时,其最优(也是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持有包括三大铁矿石公司在内的国外铁矿企业的股份,通过股份收益对冲成本上涨的损失。但是国内企业在这么做的时候是有很大局限的,因为缺少直接投资的渠道和环境。假如国际板开通了,能吸引来我们需要的企业的话,上述矛盾不就可以大大缓解了吗?

      我相信很多人会暗笑:好的企业才不来呢。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实际上反映出我们某些人对资本市场职能认识上的偏差:以为资本市场就是一个融资环境,就是一个“圈钱” 的地方,并由此判断上市的公司都不是好的公司(或者尽是些动机不纯的公司)。有一种说法是:“挖出金矿的企业是不会上市的”。很遗憾,据我所知,世界上没有几家金矿公司是不上市的。实际上,越是好的公司越愿意上市,因为不甘于资产的会计定价,而是希望得到更合理、更巨大的市场定价。恰恰是那些不好的公司要当心了,因为无论会计定价有多大,只要市场不认可,市场定价就有可能小于会计定价,上市对它来说可能就是灾难性的。当然,这是需要市场制度作保证的。我们不能把个别不好的企业混进市场归咎于市场本身,国际板也是一样。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决策者,在推出国际板之前,必要的制度建设是首要的。

      至于国际板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之说,我不认为有任何理性的依据。实际上,如果国际板真能发挥出上述作用的话,非但不会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反而可以帮助中小投资者避免因市场过度投机而造成的损失。我现在只想提醒的是,有人看到有关国际板的消息一出股市便下跌,于是就认为国际板是利空的,其实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只是这样的误判提醒我们,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在一个市场大幅下跌的过程中,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产生过度反应,而不管信息是好的还是坏的。这就提醒信息的发布者,在熊市时期更应审慎行事;其二,好的市场要有好的制度作保障,才能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出好的作用。因此,无论国际板有多大价值,若没有好的制度作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