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赔本赚吆喝
⊙本报记者 丁宁
“行情好,或者不好,基金销售指标就在这里,不得不卖”。这是近期不少基金渠道人士挂在嘴边的自我调侃。
粗略计算,截至目前,今年以来旗下成立新基金数目超过3只(含3只,A、B基金分开算)的基金公司为20家,若包含正在发行或已经获准即将发行的新基金,这一数目将更为扩大。此前曾有某家基金公司同一周内旗下多只基金共同上柜销售,扎堆拥挤程度可见一斑。
如此困难的世道,行业为何对新基金发行如此热衷甚至不惜“赔本赚吆喝”?
在基金公司自称的对于“好做不好发”的“营销式憧憬”背后,或许是整个行业对于“存量游戏”的“消极应对”。
“新资金入场疲弱,不少投资者以‘赎老买新’的形式认购新基金,这无非就是‘左手倒右手’的模式。”北京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无奈表示:“如果不发新基金,公司旗下老基金的份额会不断被赎回,公司的市场总体份额就会被挤占,因此只能依靠发行新基金来争夺存量。尽管现在基金发的规模很小,我们也只能是积极地发。”
分析人士称,在目前行业依然过多依靠规模增长来求发展的背景下,新基金发行扎堆现象短时期内不会退烧。
不过,市场也存在着另外一种声音。
兴业全球副总经理杨卫东表示,公司推新产品的出发点在于长远的投资操作。该公司今年定下的目标是发行2到3只新产品,而且以后每年新发行公募产品的数量估计也就1到2只。
针对目前新基金发行速度不减、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杨卫东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种饥渴状态的后遗症,是在严格的审批制度放宽后的一种危机意识;除此之外,近年来券商、私募的理财品种越来越多,这些也让基金公司有了抢夺客户资源的危机感。不可否认,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行新基金在增加资产规模、增加客户覆盖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过于注重发行新基金或发行数目过多,会导致基金公司大多数的资源都被调动去发行新基金;此外,频繁的发行新基金也将迫使基金公司不断接受渠道越来越高的要价,最终对整个行业都没有好处”。
他预期,市场的力量将会最终起到约束作用,到一定时候,也许大家就没有太多动力不停地发新基金。甚至未来市场上会出现主动和被动的基金清盘,或是将过小的差不多类型的基金进行合并。10个1亿元左右的同类基金,不如合并成一个十亿的基金,让十个基金经理中最好的那个来管,这一天的到来也许并不遥远。
北京一家公司市场总监也表示,重视存量远胜于重视增量,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主动营销。这主要体现在公司在品牌推广和客户服务上花了很大精力,围绕提高现有客户的满意度这一点来着力。多花些功夫服务好你已有的客户,并借助他们的口口相传,也是一种很好的推广方式。“随着国内基金不断发展,品牌的作用将越来越强。归根结底,只有真正为投资人创造价值、始终站在持有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公司,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
“不同的观点取决于不同的角度,或许也暗示出不同基金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不同位置。只要具备相应的投资管理能力,能多发新基金并不是件坏事。”分析人士表示:“我们所关注的重点是,这轮持续的‘抢发潮’最终会给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待整个行业日渐成熟新基金发行到底该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相信市场会给出最终的答案。